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中华好故事》 王珮瑜京韵绕梁

2017-11-27 10:39:31

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比作声音,那它一定存于山谷,不断回响,总有人承其声音再歌再传,至此不绝。当快速发展的今天所诞生的新文化都被“快消”二字烙印,就如一人在山川之上呼喊,一呼即绝,不仅无回响可言,还会在喧嚣的洪流中被迅速淹没,造成大众文化精神的匮乏和缺失,此时人们会想起山谷里回响的声音。

浙江卫视新一期的《中华好故事》通过王珮瑜、李林讲述的京剧,音乐人刘卓讲述的传统民乐以及中医学博士杨辉讲述的中医养生之道,向观众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声响不绝的生命力;带领观众再次聆听那传承千万遍、千百年的“文化之音”。

当传统文化被赋予现代元素,再次流行前景可期

传统文化不会自己回归,而是人的坚守与努力让文化保存和传承,然后将文化拖起背负在肩,走到人群中去,呼唤那些忽视的、不解的、不懂的人们看到瑰宝的光芒,听懂传统文化的倾诉方式。

首先,欣赏能力的缺失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第一难点,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老师清晰的认知到这一难点,她所讲述的“京剧的当代思考”主题,清晰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要符合时代传播的重要性,并自信的将京剧受众分为两类:喜欢京剧的人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由此不仅能看到她作为京剧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也能看出她传播京剧的重点所在,正是让大众“知道自己喜欢京剧”。如何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答案就是要去了解。王珮瑜将京剧专业术语赋予了现代化的元素,用符合当代语境的阐释引起大众的兴趣。

王珮瑜老师强调在复兴京剧的过程中要“返本开新”,在不断挖掘、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前提下开创新的内容,例如对京剧行话“三级韵”的解释,不用更多的术语阐释,而是用一个“好”字的三个音直接输出到受众的脑海,亦或是对京剧角色各种情绪的分辨,王珮瑜把脸谱化的情绪作成表情包,让大众接受的信息更为直观,在回归到京剧文化的山谷中不必经历峰回路转的考验。当然复兴京剧并非一日之功,王珮瑜老师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需要学会等待,也值得等待。

京剧在古代属于一种流行的文化,但那时的语境是大众化的,而在当代复杂的语境下要将传统文化再流行,那就必然需要有现代化的外壳,如果脱离了大众的语言环境,就会让传统文化有距离感,这种隔离需要传承人以智慧和坚持来消除,所以当王珮瑜老师说她所致力的正是实现京剧艺术当代化时,我们应该以京剧有这样符合时代的传承人感到骄傲。

为观众赋能,才能让传统文化回归

一个传统文化传承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止是因为它的华衣、华貌,更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缩影里聚集了传承人的丰富精神。以戏迷讲述人李林所讲述的京剧为例,京剧这个传统文化是经过升华的,在带给人们享受和填充人们精神家园的同时,甚至一度成为国民的精神脊梁,这个“脊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给予国民的精神支柱。

从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八年的坚守,到程砚秋先生卸娤农耕八年的坚持,我们在台上看到他们的匠人精神的同时,也能够在台下景仰他们的民族精神。这些关于民族大义的故事随时间推移,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这个被前人高尚气节所感染的京剧文化难以共鸣,《中华好故事》为大众找到了与传统文化共鸣的突破口,从故事中去了解过去的声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须是要知道高山的模样,才能有景仰的情感,《中华好故事》以故事为出发点为观众展现了高山的形象与内在精神,所以你能够看到观众被赋予了这种景仰的情感,还有被赋予的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将声音赋予梦想,让传统文化回响不绝

本期节目,《梦想的声音》音乐总监刘卓也来到了《中华好故事》的现场,讲述他与音乐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数个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带领观众享受了一回“大漠孤烟直”的现场体验,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让人忘却时空,激发听众想象。幽默的刘卓并没有讲述很多的故事,他的故事都在音乐中倾述,这种消除距离感的文化传承人越来越多,正如前人的刻苦精练将一门传统文化刻入人心,现代的传承人也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并将其复刻人心。

古筝的声音在中国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弹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没有根基,丰富的文化内容与悠久的历史一直为国人所称道,但时间的长度也一定程度造成了隔阂的厚度。这种厚度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有这么一群坚持着的传承人引导、激励着大众对传统文化寻根。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山谷久久徘徊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中华好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人和他们的故事,也赋予我们传递文化声音的能量,让我们在“文化之音”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