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改革·印记——听现场讲述:国人买菜方式变革

2017-11-29 16:37:54

北京某超市售菜专柜。中国网记者 赵超 摄

住在北京北二环的张素萍几年前就退休了,现在每天早上推着小推车来到家附近的新民菜市场买菜。“来这儿买菜很久了,已经成为习惯了,每天做饭吃的菜都是从这儿买的。” 张素萍对中国网记者说。

“以前来菜市场买菜的人比现在多,周末还能看到年轻人,现在来这儿的全是像我一样岁数大的老人了。”张素萍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较“低端”的菜市场、农贸市场人气逐渐衰落。

消费者在北京某超市售菜专柜前选菜。中国网记者 赵超 摄

菜市场的繁荣和变迁

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菜篮子工程’在1993年底前,建立了2000多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从1999年到2009年底,这一时期是“菜篮子”快速发展阶段。张素萍经常买菜的新民菜市场,就是在这个“菜篮子”快速发展时期建立的。

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的通知》,对农贸市场内环境、消防设备、场内布局、卫生质量、市场管理、诚信经营等有了更细化的要求。

北京天安农业小汤山特菜基地检测员对蔬菜进行农残检测。中国网记者 赵超 摄

2013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菜篮子’工程的建设让‘买全国、卖全国’已成为常态,一年四季无论北方、南方,‘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基本形成了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传统业态和新型业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到,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

据北京日报2017年2月16日报道,在经历了29年的“摊大饼”式扩张后,首都“菜篮子”新发地批发市场正在“瘦身”转型。占地约100亩的新发地蔬菜综合交易楼主楼已紧锣密鼓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底正式投用。

北京天安农业小汤山特菜基地技术员对蔬菜进行分拣。 中国网记者 赵超 摄

放眼全国,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场”也在经历着一场变迁。

重庆开设了西南地区第一家绿色农贸市场、青岛开设第一家电子商务农贸市场、浙江乐清建成首家五星级农贸市场、河南洛阳建成第一家现代化农贸市场......

此外,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场,也纷纷增加了自动扶梯、中央空调、触摸电子屏、服务台、刷卡POS机这些新时代的产物。

北京天安农业小汤山特菜基地员工对蔬菜进行包装处理。中国网记者 赵超 摄

“农改超”与“农超对接”

“过去我习惯在菜市场买菜,现在我更多的会在超市买品牌蔬菜,这样的蔬菜看起来更好一点,有具体的农场地址,但是价格也贵一些。”今年大学毕业的“北漂一族”韩小雨告诉中国网记者。

2016年底,北京新发地市场试水开业了首家生鲜超市。今年将继续扩容,年内计划增加到10家。

据南方网报道,有关专家认为,“农改超”绝对不是农贸市场和农贸超市的字面转换,它的核心是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结合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将城市的生鲜流通,逐步由以农贸市场经营过渡到以超市为主经营。

不仅是“农改超”,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发布了《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