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抗癌关键在于“早”

2018-02-05 10:21:20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迅速上升趋势。世卫呼吁,癌症不应再和“死亡判决”画等号,各国应通过强化健康和医疗体系建设,力争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并降低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全球抗癌研究“多路提速”。中国、美国等国都加大了对抗癌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国研究人员正争分夺秒在基因组学、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方面寻求抗癌新突破。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关键

世卫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近六分之一,死者大多数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有1400多万新发癌症病例,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100多万。

按死亡病例人数排列,最为常见的癌症类型为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与体重指数太高、果蔬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以及不合理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其中吸烟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有效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可使治疗更有效、简单,并降低费用。为此世卫给出三大建议:提高公众对各种癌症症状的了解,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在强化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设施和培训卫生工作人员方面加大投入,以便能准确及时诊断;确保癌症患者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同时不使患者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此外,一些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世卫建议,除应避免上述几种危险因素外,人们还应减少接触紫外线以及电离辐射等,及时接种一些疫苗如可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有助预防肝癌的乙肝病毒疫苗等。

中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该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肿瘤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分别居中国男性、女性肿瘤发病首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符合全球发病的规律,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癌症发病率会不断提高,这是全球癌症发病的共性。此外,癌症与饮食习惯、吸烟、遗传因素、职业暴露等因素也有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但随着城乡间社会经济水平、环境、生活方式差异逐渐缩小,城乡地区整体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等将逐渐接近。

全球抗癌研究“多路提速”

以美国抗癌“登月计划”为代表,近年来,各国都在对抗癌研究加大支持,在基因组学、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方向力求突破。

绝大多数肿瘤是由遗传、环境及感染等因素引起,理解基因和癌变的联系,进而尝试“修改”引发癌变的基因,被认为是“根治”癌症的有效方法。癌症基因组学目前正逐渐走向临床应用,为能在基因层面实现更早期检测、分型、用药指导、预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除利用基因组技术检测、预防癌症外,目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随着免疫学的发展,癌症免疫疗法也成为抗癌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目标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具有清除癌细胞的潜力,去掉这些免疫细胞的某些“束缚”,或使它们精确“瞄准”癌细胞。英国癌症研究会认为,如果进展顺利,免疫疗法甚至有望取代化疗成为癌症的标准疗法。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抗癌研究进展同样迅速。2012年起,在“十二五863计划”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在“重大疾病的基因组技术”重大项目12个课题中,以肿瘤为研究对象,对12种肿瘤进行研究,为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

据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的杨焕明院士介绍,其中胃癌、大肠癌、食道癌、肝癌和鼻咽癌等5大肿瘤相关工作加入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成为大型国际癌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项目已在多种癌症上取得了初步但具有引领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记者刘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