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注意!这两种癌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

2018-04-19 10:12:14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显示,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甲状腺癌近年来增幅较大,目前已上升至女性发病顺位第四位;而在男性发病谱中,前列腺癌及膀胱癌近年来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位居男性发病顺位第六位和第七位,在未来的肿瘤防控中应当格外关注。

前列腺癌发病率 蹿至上海泌尿肿瘤第1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叶定伟教授介绍,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新发前列腺癌病例60300人,新增前列腺癌死亡人数26600人。依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数据:前列腺癌随城市化发展程度逐渐上升,大城市男性尤其应提高警惕,大城市前列腺癌发病率17.26/10万(居大城市男性癌症发病率第五位),中等城市8.51/10万,小城市<5/10万,大城市发病率几乎是小城市的4倍。在上海地区,前列腺癌已经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第5位和泌尿肿瘤第1位。

西化生活方式

助长前列腺癌高发

叶定伟教授解释,前列腺癌发病谱的显著改变,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令前列腺癌发病率水涨船高。其发病年龄在50岁后逐渐升高,高峰年龄在75岁左右。其次,“三高一低的饮食习惯”,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缺乏运动;更早、更多的性伴侣等西化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前列腺癌的气焰。另外,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中有患前列腺癌的患者,其发病风险比一般人高5~6倍,发病年龄会提前6~7年。

因此,叶定伟教授建议,平时生活中应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否则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50岁以上男性

主动筛查是最好预防

需要警惕的是,前列腺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没有太多明显的症状。且此后逐渐开始出现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易和前列腺增生相混淆,所以临床上见到许多患者出现了骨痛来就诊检查后才发现是前列腺癌骨转移,但此时已经晚了。叶定伟教授表示,早期前列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甚至能达到完全治愈的可能,而晚期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主动筛查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叶定伟教授提醒,以下三类男性应定期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即年龄超过50岁的男性;年龄超过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在40岁时,PSA指标大于1ng/ml的男性也要引起注意。

为什么甲状腺癌

更“青睐”女性?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高检出率,现已成为人们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华山东方乳房专科医院院长邹强教授表示,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好发于青年女性,为男性患者的2至5倍,不少患者慌乱之下会选择“乱投医”,因此规范化治疗需要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甲状腺癌更“青睐”女性?对此,邹教授表示,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迄今仍未明确,推测可能与女性激素分泌水平过高有关。目前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明引起甲状腺癌的病因,但接触放射性物质过多会导致甲状腺癌发生,目前是国内外该领域专家的唯一共识。

体检发现微小甲状腺癌

很多人将甲状腺癌症的增幅归咎于碘盐。然而,邹教授指出此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速明显与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提高和体检人群逐年上升有一定关系,以前难以发现的微小甲状腺癌也已经能够被及时检出。“以前我们查体时一般不查甲状腺,然而现在单位体检,一般都将甲状腺检查放在普检当中。基数大了,发现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鉴于这样普查的力度,邹强教授认为,以此来判断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爆发”并不客观,可能还有一些未知因素需要探究。

及时发现 还需定期检查

有人提出,既然甲状腺结节这么普遍,有没有什么自检的方法?邹强表示,乳腺有问题还可以摸到,但甲状腺的微小病灶大夫也摸不到,还是去医院定期检查比较靠谱。国外有统计称,20-30岁位列甲状腺癌检出率的首位,45岁以上的甲状腺癌患者面临的风险比较大,需紧急治疗。因此,40岁以下的人群每年要坚持体检,40岁以上最好能做到半年一次,检查方式并不复杂,做彩超或B超就可以了,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发现甲状腺结节

不能一刀“切”

近日,50余岁林阿姨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长有结节,医生称结节暂无危害性而不建议切除。林阿姨对此感到疑惑。

邹强教授指出,甲状腺结节如无恶性迹象,一般可选择不切除。但患者需注意以下变化:肿物突然增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肿瘤压迫症状,如侵犯气管、食管和神经)时,一定要重点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一般来说,在青少年时期以及在成年时期出现甲状腺结节时,需要特别注意,在这两个时期出现恶性结节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总之,既要及时发现问题,又要进行客观评估。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治疗意见。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