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铁笔”吴昌硕

2018-06-22 10:00:38

篆书临石鼓文 吴昌硕

包法 吴昌硕

澹广父(边款与印面)

近日,“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吴昌硕书法、绘画、篆刻作品200余件。展览依托故宫博物院馆藏优势,集合浙江省博物馆、北京画院等单位的精品资源,展出这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全面地呈现出吴昌硕的师承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而且此次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吴昌硕的个人艺术展,丰富了故宫藏近现代书画的展览类型,同时标志着故宫文华殿书画馆的正式启用。

吴昌硕(1844—1927),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安吉县彰吴村。初名俊、俊卿,后署名苍石、昌石、昌硕,别号很多,如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他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艺坛,曾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对近现代书画家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王个簃等,都曾受到他画风的影响。任伯年称赞他画的比自己好,齐白石甚者说愿意成为他门下的“走狗”……

展览共设有“融古开今”“缶庐花香” “石交传馨” “铁笔柔毫”4个单元,集合绘画、书法、篆刻三类作品百余件,打破以创作年代为序的陈列惯例,突出单元主题,将吴昌硕绘画的师承渊源、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交游与影响,以及书法、篆刻四部分贯穿起来,突出展示了吴昌硕强烈的个人艺术面貌。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将吴昌硕的作品与明清画家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并列展出,对比直观而强烈,更加深观众对吴昌硕师法渊源的理解,尤其是“融古开今”单元,如明代陈淳的《水墨秋葵》与吴昌硕的《秋葵》、徐渭的大写意代表作《墨葡萄》与吴昌硕的《墨葡萄图》、清代八大山人的《荷花鸟石》与吴昌硕的《荷花图》……无不是经典与经典的碰撞,生动直接反映出吴昌硕向前代画家的继承,又能师古出新,不为古人所囿,终成自家面目。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书法成就极为突出,文华殿西配殿陈列的“铁笔柔毫”单元,集中展示了他这方面的艺术成就。现在主要就此单元浅谈他的篆刻艺术和石鼓文书法。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金石学盛行的时代,封泥和陶文被发现,并成为藏家收藏的对象,收藏封泥的藏家如陈介祺、吴式芬、刘鹗和罗振玉等。封泥、陶文线条的古朴之美,为书法家、篆刻家所借鉴,并运用到他们的艺术实践之中。

吴昌硕用功时间最久、最为擅长、名世最早的当属篆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中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受家庭艺术熏陶,他自少年时便沉迷篆刻,十四岁的时候,在私塾里念书,书包里都带着刻印的工具,一遇到空闲,就拿出来刻;据说他曾经因为刻印戳到左手无名指,指甲脱落不再重生。他对自己的才艺评价道:“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可见在他眼中篆刻是最擅长的。

吴昌硕早年的篆刻,广泛地向当代名家和前人学习,浙派、明清流派风格的都有,他最早的一部印谱是《朴巢印存》,其中钤印103方,这是他22岁到27岁之间的篆刻作品,是他广泛学习的阶段。他中年在秦汉印、吴熙载、钱松和金石碑碣上用了很大的功夫,有《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相继面世。40岁到60岁是他篆刻创作的一个鼎盛时期,融石鼓文、古玺、封泥和瓦甓、金石碑碣于一炉,化而用之,从而形成新的篆刻刀法,“使刀如笔任曲屈,方圆邪直无差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篆刻风格。马衡评价吴昌硕的篆刻时说:“其刻印亦取偏师,正如其字。且刻成之后,椎凿边缘,以残破为古拙。”这都是关于吴昌硕印章边角处理中借鉴封泥的记载。

故宫博物院现藏吴昌硕篆刻作品40余件,此次展览展出院藏吴昌硕篆刻作品24件,是吴昌硕篆刻艺术风格的展现,同时也是吴昌硕生平与交游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篆刻作品不难看出,吴昌硕注意章法的处理,印文有极强的笔墨味道,强调印文的粗细和疏密关系,印边以残破作修饰,如在印章边角和印文中使用敲击、磨、刮等手段,更显朴拙,具有浓烈的金石意趣。

吴昌硕的《石鼓文》书法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刻石文字。大篆字体,刻于鼓形石头上的篆书文字。每鼓上有四言诗一首,记再秦君游猎的事迹,所以又名“猎碣”。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文》作为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字体,是研究先秦文字演变脉络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学习篆书最佳的范本。清代碑学兴盛,《石鼓文》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吴昌硕一生酷爱篆刻,篆书是篆刻的基础,篆刻与书法相互影响,在他的篆书创作中,石鼓文创作正是吴氏书法的精华所在。吴昌硕早年的篆书主要学习杨沂孙,同时受到吴大澂的影响。与吴大澂的交往,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古代文物,开阔了眼界,为日后书法篆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吴昌硕大约从41岁(光绪甲申,1884年)开始实践《石鼓文》书法,43岁时接触到了好友潘钟瑞所赠的《石鼓文》拓本,还曾临摹过阮元翻刻的《石鼓文》拓本,《石鼓文》成为他篆书主要临习的范本,“从兹刻画年复年,心摹手追力愈努”,数十年锲而不舍,将钟鼎、碑碣等的文字体势,结合行书的笔法和自身的用墨习惯,形成刚柔并济、金石气浓烈且书写流畅的书写风格,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感和苍劲朴茂的意趣,最终在《石鼓文》书法上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当时研精《石鼓文》的重要代表。

故宫博物院藏有近30件吴昌硕的书法作品,涵盖了他40岁后到去世前不久的各个阶段,其中以《石鼓文》书法创作的对联和临摹《石鼓文》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其临摹的《石鼓文》书法极为精彩,堪称代表作。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的作品,或是整幅通临,或是以《石鼓文》集字的形式来书写对联。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吴昌硕47岁所书的《篆书为墨耕临石鼓文》轴,内容是“马荐鼓”,是他临摹《石鼓文》的学习阶段,此时的字势结体还偏于工整,字形方中寓圆,收尾处露尖锋。50岁以后所作的《篆书六月诗四条屏》《篆书为子霑临石鼓文》轴,基本上还是在忠实于《石鼓文》刻石的用笔和结体,还带有学习杨沂孙书法的影子,字形拉长,用笔厚实,收尾偶作尖锋,转折处方折蕴含圆劲,结体严谨工整。62岁为马衡所书的《篆书凡将斋》横披,“凡将斋”三个字的章法布局,明显呈现出经营位置的主观能动性,用笔更加圆劲朴厚,笔锋下压,提按更加自如,笔画的疏密和书写节奏更加流畅,行草书落款一气呵成,字形略带欹侧,少了早期的工谨与秀润,已经开始显现“古茂雄秀”的书法特点。晚年所书的书法完全脱去前人的影子,形成自己书法风格。这时候他的《石鼓文》书法由工整变为错落,变平正为欹侧;章法布局更加追求参差错落,生动活泼;结体左高右低,灵活安排;用笔浑厚朴茂,加之行书的笔法,字的笔画沉稳而又流畅,墨色厚润枯劲,飞白之笔愈显金石气格。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为吴东发所作的《篆书临石鼓文》轴、《篆书为鲁瞻集石鼓文八言联》《篆书为厚夫临石鼓文》轴,就是此类书风的典型代表。

吴昌硕以深厚的书法功底,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自身的性格禀赋,成为晚清篆书复兴和繁荣的代表人物,他的篆刻、石鼓文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书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为故宫出版社书法编辑室主任,文有删节)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