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一次穿越课本的交流

——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走进大凉山”活动侧记

2018-07-11 09:32:26

“这次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不同于我们以往所接受的培训,我们不仅能和三科教材主编、著名作家零距离接触,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相关知识,还能现场观摩大城市教学名师和本地教师同课异构,学到很多课堂教学方法。这样的培训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对于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特别实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民族中学教师胡刚说。

日前,由教育部教材局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为期3天的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州启动。凉山州500多名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加,与统编教材主编及三科教学名师亲密接触。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指出,教育部教材局策划此次活动,是为了落实中央“教育精准扶贫”精神,切实提高“三区三州”(西藏自治区、新疆南疆地区、四省藏区以及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的教育教学水平,各地要提高对三科教材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三科教材每门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在吃透教材基本内涵前提下,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注重创新,因材施教,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

知道教材怎么编,才能更好地教学

巡讲活动启动仪式后,一个别开生面的环节——“与教材主编、作家面对面”沙龙拉开序幕。著名作家、课文《晋祠》作者梁衡及三科教材主编叶小兵、高德胜、陈大文、王本华、陈先云等与一线教师和媒体互动,阐释三科教材的编写理念,回应媒体及教师、教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解答与指导。

记者出身、曾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先生是中小学教师神交已久的老朋友。除了大家熟知的《晋祠》,他还有《夏感》《壶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丽》《青山不老》等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在沙龙上,梁衡向大家介绍了他这几篇入选教材文章的写作背景。梁衡谦虚地表示,因为改革开放后要新编教材,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晋祠》“误打误撞”地入选了教材;而《壶口瀑布》写出了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坚韧不拔的性格,《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则通过人物描写折射出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这与统编教材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致的。

统编初中历史执行主编叶小兵教授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历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史实,二是对具体史实的认识和评价。与之相对应,历史教师要建立国家记忆和国家认知两个概念,所谓国家记忆,就是国家层面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谓国家认知,就是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判。“举个例子,抗日战争一直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讲抗日战争,史实还是那些史实,但是现在突出强调三点:一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1年的“9·18”事件,也就是抗日战争是14年而不是“八年抗战”;二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三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三点,在学界和民众,包括党和国家层面已经形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典型的国家认知。这种国家认知在历史上包括很多方面。历史教师要传递这种国家记忆和国家认知,最终让学生形成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做到‘四个自信’。”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儿童喜欢?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坦言这是一个难题。高德胜认为,把成人世界的要求变成儿童可以理解的东西,需要在编写教材时,努力寻找国家和社会的这些要求的生活根源,然后和儿童成长的需求进行转换,这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努力方向。此外,还要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设教材,让教材接童气,让儿童的经验进教材,孩子们在教材当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感觉和经验,才愿意学,才能学得好。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读书是语文教材最核心的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执行主编王本华告诉一线教师,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要从课堂迁延到生活本身。为此,初中语文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教师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通过教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聆听名家专题报告,把握学科育人价值

沙龙之后,著名作家梁衡、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陈大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三位“大咖”的专题讲座,让一线教师如沐春风,视野拓宽不少。

梁衡主题为“文章作法”的讲座凝聚了他关于写文章的经验和思考。他将散文创作总结为“二为、三境、四体、五诀”——“二为”即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和美感;“三境”即要关注文章的形境(描述美)、情境(抒情美)和理境(哲理美);“四体”指的是描写、叙述、抒情、论说四种体裁;“五决”即要注重文章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教师何瑞蓉说:“梁先生的讲述,让我对如何品味课文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指导学生写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一杯茶,一个人,三个小时,穿插着许多饱含政治智慧的历史故事,大唐的贞观之治就这样生动幽默地展现出来。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人孟宪实通过“贞观之治——兼谈文化自信与历史教学”专题讲座告诉教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文明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化韧劲,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给民族提供文化自信心,教科书的编写也应有同样目标。人们经常提的爱国主义,不应是沙上建塔,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专册主编陈大文在“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载体——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基本轮廓”专题讲座中,系统讲述了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理念及价值功能。他指出,在中国课程史上,“法治”这个关键词还是首次出现在课程名称里。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法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教学时还要回归生活,去寻找学生生活经验与宪法的连接点,通过课堂体验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

“1+1”培训:先进理念和经验内化于心

随后两天的专业培训活动,都采取了“1+1”的模式:三科教材主编携手一线教学名师对教材进行具体解读和理念指引;北京、成都、广州的名师携手凉山州本地教师“同上一堂课”,并对当地教师课堂教学及备课进行具体指导。

专家主编与教学名师搭配解读教材是一个创新,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让抽象理念落地有声。外地名师与本地教师同课异构,更让凉山州的教师在设身处地的体验中将先进教学方式和理念内化于心。

西昌市第二小学的朱学琼老师与来自广州市的彭文莹老师同上小学一年级“一起做游戏”这一课。经过对比和专家点评,朱学琼找到了自己课堂的不足: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重点把握不准,有些环节的设计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她对此进行总结反思,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得到专家的认同。

令凉山州布拖县交际河中学教师曲木么呷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家的味道”,分别由凉山州民族中学的杨洪娟和北京第十五中学的张玲两位老师执教。“杨洪娟老师告诉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张玲老师则让我明白,课堂是学生的,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曲木么呷各说。

昭觉县谷曲乡中心校教师瓦扎热古说:“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也看清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教师赖小芳告诉记者:“两天的培训,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整体把控上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走进大凉山”活动落下了帷幕,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端。本次活动后,教育部还将组织三科统编教材的主编、著名学者、作家和培训专家深入“三区三州”,为教师们送去文化大餐,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育部还将为“三区三州”的教师提供立体化、可持续的保障系统,搭建教师研修网络服务平台,持续开展统编教材培训和指导答疑活动;建立“名师工作室”机制,在数年内促成一批高水平、讲奉献的全国名师到深度贫困县市建立“名师工作室”,探索师徒结对机制,为当地培养一批骨干青年教师。在此次活动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凉山州教育局捐赠了价值120万元的智慧教学平台,同时,由武琼、梁捷、陈红等5位北京市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分别领衔的“统编教材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