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叶企孙,发现王淦昌李政道等科技人才的“伯乐”

2018-07-17 09:30:07

在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本次活动发来贺词:“我的老师叶企孙先生曾经把清华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鼓励今天想办一流大学的人向他学习。”

“叶企孙是对中国近百年教育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的教育家之一,我很敬佩他对自己的总结,‘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储朝晖曾经深入研究叶企孙其人其事,并出版《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叶企孙画传》。

当下的中国,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已经是很多富裕家庭的首选,但是至于踏出国门去学习什么对不少人来说也成了一道难题。1916年11月,正在清华学堂求学的叶企孙统计了1909年清华学堂第一次派遣出洋学生至1916年所有学生所选学科后发现,去美国留学的清华学生中学工程和文法的比例过高,学纯粹科学及教育和农学的比例过低。

对历史纵向的洞见,对世界横向的比较,对国运的担忧,对自己禀赋的体悟,使叶企孙把赴美留学的方向瞄准了当时作为人类科学发展前沿、正飞速发展的物理学上。“这一高瞻远瞩的选择显示了叶企孙的人生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走到世界现代科学的前沿,成为中国现代科技的奠基者和设计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此后60年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储朝晖说。

叶企孙赴美留学,选定物理作为主攻方向,进入当时物理学最强的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杰福森实验室攻读实验物理学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的当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转向一个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高压磁学,这使他在物理学领域得到了较全面的训练。他发表的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他也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受到国际公认的学者。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介绍说,1924年叶企回国后,先在当时国内学术重镇东南大学任教,再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建物理系任系主任,理学院成立后担任首任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为清华大学理学和理科的建设发挥了开拓性的奠基作用。

在高校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才境遇:或“大树底下好乘凉”,或“大树底下不长草”。前者指一些名师注重营建良好的团队氛围,并适时把中青年学者扶上马送一程;后者指某些所谓名师只是一味把优质资源划拉到自己名下,并长时间占据国内外学术高地,中青年后继力量无法茁壮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铭汉说,叶企孙居住的清华北院7号,经常聚集着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大家在这里交流信息,聆听先生的教诲和指导,甚至还能解年轻教师一时住房之困。钱三强和钱学森等人都曾在这里借住过。

“王淦昌原来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有一次回答叶先生的提问时,物理概念很清楚得到赞赏,此后叶先生时常与他交谈,后来动员他转入了物理系,后来王淦昌成为物理学大师、两弹一星工程。1946年,叶企孙推荐优秀研究生赴美攻读博士时,慧眼识珠,看清李政道的志向和潜力,破格推荐了当时只有19岁的这位大二学生,十一年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叶铭汉说。

叶企孙不仅仅只关注清华学子的成长,1933年在他的主持下,将清华庚款留学向全国开放,择优录取,于是就有了上海交大铁道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钱学森获得1934年清华公费留美的机会。叶先生让钱学森住在家中,与他促膝长谈,为他选择了国家急需的航空方向,并为其安排了航空方面的导师和一年在清华、杭州笕桥机场的学习,后来一直保持联系和指导,为其成为贡献卓越的科学大师奠定了重要基础。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乃大师之谓也’,一流大师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本。”胡显章说,1992年,清华大学设立‘叶企孙奖’,继而有127位清华校友和名人联名建议为他塑像。这位被称为“大师的大师”的教育家,一生培养出了众多科学家,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近半数曾是他的门生。

本次会议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建德市叶氏古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80余人参会。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