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丙肝治疗 也讲究个体精准化

2018-07-30 09:00:05

昨天是“世界肝炎日”。目前在中国约有1000万丙肝病毒(HCV)感染者,患者众多。事实上,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丙肝是较容易治愈的。很多人都知道癌症可以根据基因分型实行个体化精准治疗,实际上,丙肝治疗也一样,治疗前需要抽血检测基因,根据基因分型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中国患者多是基因1b型

慢性丙肝发病隐匿、诊断率低,大多数丙肝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成慢性丙肝晚期。未获得及时治疗的丙肝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HCC)。因此,丙肝被称为肝病领域的“隐形杀手”。丙肝病毒感染进展多缓慢,感染后20年一般人群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5%~15%。一旦发生肝硬化,肝癌年发生率为2%~4%。而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肝患者的主要死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病医院副院长高志良教授介绍,中国丙肝病毒感染者以基因1b型感染为主,比例约为56.8%,且基因1b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要比其他基因型更高,更好地管理基因1b型的感染患者是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的当务之急。

丙肝也要个体化精准治疗

据介绍,丙肝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但是可以治愈。目前,中国丙肝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DAA)治疗的新时代。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丙肝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指出,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高志良介绍,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伤,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预防HCV传播。

目前,虽然丙肝治疗有了更多选择,但在开展丙肝治疗时,仍然需要综合患者感染的丙肝病毒特征、个体情况等综合因素,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前先抽血检测基因

最新的国际指南依然推荐患者在治疗前先抽血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除了基因分型,病毒载量、病毒亚型、耐药性等因素也需要纳入治疗前的规划中。

除了年龄、性别、人种、BMI等常规因素外,患者的治疗现状、肝硬化程度、治疗依从性、联合用药情况、合并感染情况都会影响丙肝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代偿性肝硬化、HCV合并HIV感染、接受阿片抑制剂治疗、晚期慢性肾病或透析、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伴遗传性血液病的患者,如果贸然选择用药,可能会因为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降低丙肝治疗的疗效或增加药物毒性。

高志良介绍,当患者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心血管疾病用药、代谢疾病用药、HIV治疗用药等,需要特别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否则容易让丙肝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无益于患者恢复健康,还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即使泛基因型药物也不能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在用药前仍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用药情况。

个体化精准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很多患者会因此担心检测费用会大大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但研究表明,基因型检测费用加非泛基因型药物治疗的费用,仍然低于使用泛基因型药物产生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基因检测并选择更加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整体治疗成本、减轻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成本的负担。

高志良介绍,中国的HCV患者以基因1b型为主,占患者比例为56.8%。慢性丙肝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对基因1、4型慢性丙肝患者治疗效果很好,为精准治愈丙肝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临床研究显示,基因1型、伴有或不伴有肝硬化的中国初治丙肝感染患者接受治疗12周,98%的患者可实现治愈。

小贴士:

以下人群是丙肝高危人群

维持血液透析者;

共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

使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不安全性行为者;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针灸、美容(穿耳洞等)等。 (全媒体记者冯冯)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