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活力之源

2018-08-14 13:03:27

从多项指标处于全市低位水平,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等多项指标达到全市最高水平,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

安徽省合肥经开区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合肥市2017年度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会议上,区社发局局长李应天给出了一个答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活力之源。”

合肥经开区的教育发展从接管周边县区13所乡村中小学开始,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人数较少、工作缺乏激情、教育观念滞后等棘手问题成了改革的“老大难”。面对发展难题,经开区教育主管部门敏锐地抓住了“人才兴教”这个核心,广开渠道引进人才,设专项奖励激活教师工作活力,创新教师晋升通道,短时间内提升了教师教育水平,让经开教育有了飞跃式发展。

莲花小学教师张中良便是此项政策的受益者。2012年8月,张中良通过“绿色通道”来到经开区莲花小学,此前他在偏远乡村学校任教15年。因怀揣教育梦想,来到合肥经开区,希望在教研教学上能有一番成绩。

“老师们能走多远,我们就陪他们走多远。老师们需要多大的平台,我们就为他们搭建多大的平台!”莲花小学校长姚赛明月的一席话,给初到学校的张中良打了一针“强心剂”。

开明的用人机制,校长的鼎力支持,让张中良很快融入到合肥经开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2014年12月19日,在合肥经开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张中良带着一群语文教师组建了张中良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里的核心成员有十几位,涵盖了区里的每一所小学。

“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给青年老师搭建平台。”张中良说。他借助高校和学术杂志社力量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机会,面向省市举办“大家讲坛”活动,青年教师与省内教育专家同台教学,与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研讨。

3年时间,工作室培养了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位市级骨干教师,张中良本人也被评为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工作室累计教学教研成果12项。合肥市副市长吴春梅曾评价,张中良名师工作室的教学研究走在了全市教学改革的前沿。

为鼓励教学教研,2015年12月合肥经开区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方面获得的成绩予以规范和奖励。实行此办法以来,截至目前经开区管委会已拨发专款约330万元。

“合肥经开区为有教育追求的人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张中良说。在经开区,数学、英语、化学等各学科的名师工作室还有7个,核心成员辐射到区内各校。每个工作室都精心培育着不同学科领域优秀的教育人才,可谓是“一花引来百花开”,这些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合肥经开区新生代教育中坚力量。

张中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王连生,2016年来到高刘小学洪店教学点驻点支教并担任管理工作。他看到这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几乎一成不变,140余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让他很揪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教学点有所改变。他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反映情况、提设想、谈规划,很快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了让教学点改、扩建工程早日动工,他参与到拆房、修路等各项协调工作中。2017年年初,改、扩建工程终于动工,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140多名留守孩子有了温馨的家。

像王连生这样对教育有激情、有韧劲儿的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地被培养起来。“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晋升的空间,竭尽全力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李应天说。

2017年8月,区里组织了校级后备干部选拔,从各校推荐的优秀中层干部、表现突出的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遴选了21名培养对象。经开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对这21人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并为每人分配导师,量体裁衣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案。王连生作为培养对象之一,将在清华大学导师的带领下,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继名师工作室培育青年教师、校级储备干部培养管理人才之后,经开区从2017年开始致力于打造“三名工程”,造就一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队伍。总结其中经验,“我们坚持把人才工程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努力做到人才发展传承有序,形成高端人才引领发展、各类人才逐级培养、年轻人才充分使用的人才格局。”李应天说。(记者方梦宇通讯员赵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