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为残障学生撑起一片晴空

——记陕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党红妮

2018-09-13 09:42:24

■走近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⑧

“服务学生未来是老师最长情的告白。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党红妮

“来,试试把你的右手放我手上。”党红妮柔声对面前的男孩说。在她不停的鼓励下,男孩费力地抬起胳膊,把手放在她的手心,露出羞涩的笑容。这是记者近日在党红妮任教的陕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学招生活动中看到的一幕。刚去北京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回来,顾不上休息,党红妮又匆匆投入了新学年的工作。

为人师更“为人母”

党红妮与特教结缘,可以说是始于好奇。二十四载从教路,十四年特教情。她半路入行,中途曾经调离,但心底的那份牵挂,促使她又返回了特教岗位。

1999年11月,当了5年小学教师的党红妮走上了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几节课下来,她的新鲜感被沮丧和焦虑取代,面对特教学校的孩子,原有的教学经验统统失灵:和他们说话,听不到;和他们打手语,看不懂。内心充满焦灼和无力感的党红妮,嘴角起泡、溃烂了一个多月。

爱,改变了这一切。在党红妮眼中,这些残障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她要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助他们重新飞翔。

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140多名听障、智障(包括自闭症)学生,大多来自全市六县一区的贫困家庭。学生平时食宿都在学校,没有节假日。

党红妮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每一个地方,为人师,更“为人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她手把手教他们洗脸刷牙、穿衣戴帽;学生腿脚不灵便,她搀扶着上厕所,带着做康复训练;学生生病,她第一时间带去求医问药,嘘寒问暖;学生家庭贫困,她千方百计寻求资助,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

“孩子会叫爸爸了,感谢您让我听到渴望了11年的声音!”学生小刘的父亲在给党红妮的信中激动地写道。小刘是一名听障学生,为了教他准确发音,党红妮用夸张的口型示范,让孩子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摸着鼻子、吹着纸条,感受说话时气息的流动……几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复训练。一学期过去,小刘终于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了。

在党红妮的教导、呵护下,学生们一天天变化着、成长着。由于长期和残障孩子打交道,她说话时会情不自禁再重复一遍。每次和外面的人说话,她都会下意识先把双手交叠在一起,“怕习惯性打手语,‘手舞足蹈’”。

因生而异展开“慢”教学

“老师,今年七年级没有电脑课。”开学一见面,学生小坡就失望地向党红妮“诉苦”。看着眼前行动、交流自如的小伙子,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说话不清、走路不稳的样子。

党红妮说,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件对普通学生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到残障学生这里,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看到极其缓慢、细微的变化。虽然每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但每个学生的情况却各不相同。党红妮掌握了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病因,有针对性地制订方案展开教学。

小坡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足,导致智力障碍并伴有肢体障碍,说话口齿不清,走路摇摇晃晃,好像随时要摔倒。党红妮制定了周密的康复计划,从生活、运动等方面对他进行全方位的康复训练。

生活上,党红妮先教他穿套头衫,再穿有拉链的衣服,最后学穿有扣子的衣服;在运动康复训练中,先安排他坐在靠门、方便出入的座位,等腿部力量增强后,再调到教室中间坐;课余,带他去操场训练站、走、跑等运动能力,并自制教具和玩具,陪他做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的运动综合能力。

由于小坡说话口齿不清,党红妮就从单音节的拼音游戏开始对他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逐渐过渡到单个字、双音节词的填空训练,等他能够说出完整的词语,再对他进行句子填空式的语言练习。

有教育就有改变。党红妮坚信,简单的事不断重复着做,就能实现螺旋上升式成长。

经过5年反复训练,小坡的康复效果十分显著:腿部力量明显增强,不但走路稳了,跳、跨、快速奔跑也没问题,还可以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生活能完全自理了,知道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经常主动擦黑板、拖地,帮助其他同学。

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

课间,一名男生推门走进党红妮的办公室,径自搬凳子在桌前坐下,拿起纸笔画起画来。

学生叫小新,每天课间都要来党红妮办公室倒水喝,因为“她的茶好喝”,而且每次都会多倒一杯放桌上。“虽然他不说,但我知道,多出的那杯是给我的。”党红妮说。

小新患有自闭症,课堂上经常我行我素。为此,党红妮翻阅了大量书籍,摸索研究自闭症学生的教育。多次尝试后,她找到了打开小新心扉的“法门”:看着他的眼睛,用第一人称、现在时态、正面内容和他说。慢慢地,他们之间的交流顺畅了,小新能自我管理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了。小新非常喜欢画画,只要给他一张纸、一支笔,他能画一节课。党红妮就让他参加了书画兴趣小组。令人惊喜的是,几乎从不开口说话的小新,在绘画过程中,开始说“老师、红色”等词语了。

“感谢老师培养了我的孩子,挽救了我们的家。”小新的妈妈含着泪说,孩子诊断为自闭症后,她觉得天都要塌了,没想到孩子如今变化这么大。

每一名学生的健康都与一个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一想到这,党红妮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她在日记中写道:“服务学生未来是老师最长情的告白。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

为了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她千方百计挖掘资源,组织综合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通过兴趣小组、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十字绣、绘画、手工、缝纫、家政、洗车等职业教育启蒙。

在朋友圈给毕业的学生点赞是党红妮的一大乐趣。他们中有人成了广告设计人员,有的做首饰加工、手工艺品等工作,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希望这些孩子能融入社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党红妮说,学生始终是她心底的牵挂。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