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李永乐: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2018-09-13 09:45:00

李永乐:人大附中老师、西瓜视频创作者,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作为一名人大附中的优秀教师,李永乐最近因为科普短视频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红人。在李老师的视频中,虽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粉笔+黑板”形式,但却紧跟社会热点,科学分析浅显易学,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近日,李永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希望可以让受众把接受知识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整个社会都认识到‘科学如此美丽’,那我做科普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希望课堂是丰富和有趣的”

尽管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书本知识传授和题目解答,但李永乐依旧希望自己的课堂丰富和有趣。“丰富是指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内容的情况下,同时对相关的深层次知识有简单的介绍,让大家明白知识的前因后果和逻辑关系;有趣是希望学生能够知道科学家在研究这部分知识时候发生的趣事,知道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理解世界,而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考试、考大学。”

提及网红身份,李永乐坦言:这其实是个意外。最初录制视频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本质依然是教学内容。后来这些视频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想象,便开始在西瓜视频等网站上专门为喜欢科普的观众录制节目,视频风格从教学逐渐转向为科学普及。

李永乐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视频科普节目,上课方式是相似的,目的也相同,都是希望科学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让大家喜欢。当然,在课堂中,学生水平接近,教学大纲、进度明确,再加上作业和学校管理,教学效果更好。而科普视频作为大众科普内容,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受众知识水平差别很大,更没有考试压力,看起来效果要差一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受众的心态会更轻松,会把接受知识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整个社会都认识到“科学如此美丽”,那我做科普的目的就达到了。

“科学思维离不开科学知识”

科学思维与科学知识不同。科学知识是“为什么”,科学思维则是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为什么”的过程。实际上,相比于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更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科学思维才能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

李永乐认为,遇到问题,我们应鼓励孩子锻炼观察、提问、猜想能力,不要一开始就给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首先,要积极陪同孩子去研究问题。例如,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大部分家长可能无法给出很明确的答案。但是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探索、提出问题,比如:天空一直都是蓝色的吗?晚上、阴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月球上的天空是蓝色的吗?还有哪些广阔的东西(如大海)是蓝色的?尽管没有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孩子可能会感觉到蓝色与大气和阳光有关。然后再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给出更加明确的答案。

其次,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幼儿对世界的观察是最敏锐的,他们会看到许多成年人看不到的细节,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讨论,而不要简单的说“你做的不对”“你说的不好”,再抛出一个标准答案。科学思维当然也离不开科学知识,家长陪着孩子阅读科普读物,或者使用一些少儿科学软件学习科学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和游戏的过程中,多让孩子说话,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孩子觉得有趣,从而主动选择阅读,这也是一个培养科学思维的过程。

“科普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

我国早就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仅是强调了这一观点,更加指出培养这种生产力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科研单位,而是从孩子的培养开始,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这一任务,第一次把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放在了与国家发展和进步等同的重要位置上。

李永乐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小学之前,孩子最主要的获知手段就是父母。父母相信和热爱科学,才能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注意传递科学思维,让学生感受科学之美,而不能仅仅把课堂变成做题训练场,让孩子失去对科学的兴趣。社会要形成科学氛围,要形成伪科学人人喊打的风气。“现在社会上充斥的伪科学概念和产品--纳米保健品、量子洗脚盆。我认为人人都有责任揭发和抵制。引导舆论的媒体,要加快科学普及传播,媒体不仅仅要做新闻和娱乐,也应该为科学提供一席之地。”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