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明星村镇”在瀚海戈壁崛起

2018-09-18 10:17:06

青海新闻网讯 从河湟谷地一路西行,便是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了。在这里,自东向西,一个个县区市、一个个乡镇村落,散落在茫茫的八百里瀚海戈壁上。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这片沃土上正踏着时代的节拍,打造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海西样板”。

茶卡,一粒盐花推动乡村城镇化

置身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向来以产盐闻名。“茶卡”藏语“盐池”的意思,无论在历史上曾经捧出“贡盐”,还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以盛产“大青盐”,茶卡,都是因盐成名,依盐而生。

靠着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照亮了茶卡镇的建设之路,以此为品牌,带动起茶卡这座古驿完成了向新型城镇的嬗变。持续数年的茶卡盐湖旅游“井喷”之势,带动了茶卡镇与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卡镇市场主体从以前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迅速递增到558家,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以上,直接带动就业逾千人,间接带动就业3千余人。“景镇联动”和软硬件的巨资投入,使茶卡镇收获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多项国家级桂冠。

站在茶卡镇的“两街”片区一期工程施工处,投资过亿元的楼宇和门面房,集商业、餐饮、住宿等功能建设已见雏形。县委常委、副县长邓永胜说:“通过项目建设,一方面拉动茶卡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件设施,作为扶贫产业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还是本着带动农牧民增加收入。”

在茶卡镇农牧民搬迁小区住户施玉萍家,女主人施玉萍将上下两层的家庭宾馆打扫得干净清爽。旅游旺季,她家一天的住宿收入就近千元。

施玉萍的丈夫平时在外靠开挖掘机挣钱,全家一年的收入将近10万元,比原来在20公里以外的巴音村务农高出了不知多少倍。两个孩子全在离家不远的学校上学,涉及家里日子的各种手续在镇上办事大厅一站就可以全部办结。

从以前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在施玉萍看来,不仅是身份变了,而且从日子到心里都在与这座新型城镇融合在了一起。

离施玉萍家不远,是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建起的集物流、销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脱贫综合示范园。总经理张国辉说,公司以“茶卡羊”生态养殖为龙头,通过“扶志”和“扶智”,让群众在“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

茶卡新村。

马海,漂泊归来此处安心既是吾乡

走出靠盐产业、盐文化支撑起来的茶卡镇,沿路再一路西进,一个个“面容”各异的小镇、乡村,让空旷的戈壁滩鲜活而生动起来。

从柴旦镇出发,去青海惟一的哈萨克族村落———马海村,约90公里1小时的行程,脚下是一条平展的柏油路,道路两旁是浩瀚的黄沙,视野尽头是连绵起伏的沙丘。

马海村的哈萨克族群众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青海海西迁回新疆后,又从新疆迁回青海海西。

2002年底,国家先后投资2700万元,在如今的大柴旦镇马海村实施了包括定居点建设、水电路设施建设在内的安置工程,并为83户哈萨克族群众划拨了1.8万公顷草场,453.3公顷耕地。漂泊不定的哈萨克族人终于找到了新的归宿。

刚到马海村的时候,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一脚踩下去,白土都能把脚埋住”,这是当时马海村的真实写照。

然而,16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在青海唯一的哈萨克族村落,一户户农家小院整齐有序,道路两旁树木葱葱,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高高耸立,村中道路全部实现硬化,车子能开到每一户人家门前;广场上,篮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集中安置时的430元增到现在的11000元,正在向“小康村”奋力迈进。

随着大柴旦周边魔鬼城、水上雅丹等一系列景区景点的开发,地处前往景区景点必经之路的马海村又迎来了一轮新的历史机遇。

“随着周边景区的开发,将来柴旦的游客会越来越多,依托我们哈萨克牧民村的独有优势,村委会正在同周边景区协调对接骆驼骑行项目,争取将我们牧民的骆驼打造成柴旦旅游又一张新名片。”对于马海未来的发展马海村第一书记王占辉信心十足。

大格勒,枸杞枝上结出的璀璨明珠

从格尔木市区出发沿着109国道一路往东80余公里,一面巨大的“中国有机枸杞出口基地”指示牌出现在道路左侧,大格勒乡人这样有创意地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的品牌。

在大漠深处,大格勒乡的百姓在广袤的大地上,用枸杞耕耘出了一个富裕的幸福家园。

短短几十年,从种青稞到种大蒜再到种枸杞,一次次嬗变中,大格勒人吃尽了苦也尝到了甜。尤其,近几年大格勒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全新的面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8年前,从龙羊峡库区黄河岸边移民到这里时,面对漫天的黄沙、蚊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用铁锨把荒漠耕耘成良田。艰苦的奋斗,终于有了回报,如今的大格勒乡百姓富裕了,走在大格勒乡主干道路上,放眼望去,融入在农田、杨树中的沿街院落,红瓦灰墙、绿色萦绕,道路上车水马龙,这里已不是当初的黄沙漫天,人烟萧条的景象了。

说起该乡村民巨大的变化,65岁的崇玉良爽朗地笑答,要不是党和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给我们选择了枸杞种植这条路,哪里会有大格勒人现在的生活啊!

从2007年起,格尔木市在大格勒推广枸杞种植。当时,枸杞苗免费提供,每亩还有600元补贴。重重疑虑中部分村民栽下了枸杞苗子,由于种植技术差和对前景的担心,有些村民就将地里的枸杞苗子拔了。看到这种情况乡干部们急了,干脆就蹲守在田间地头防止村民拔苗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格勒全乡百姓走上了种植枸杞之路,从此他们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枸杞改变了大格勒乡百姓的生活方式,但如今他们已不满足于单一的枸杞种植,大格勒乡立誓要把枸杞“吃干榨尽”,依托枸杞种植打造枸杞文化旅游、枸杞+中草药打造保健新品牌,枸杞嫩芽炒制泡茶、枸杞根茎雕刻的盆景艺术,枸杞在大格勒乡散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百里瀚海戈壁,像茶卡、马海、大格勒这样的村落、乡镇还有很多,他们形态各异,他们独具一格。乘着时代的东风,他们正成为海西乡村振兴这副美丽画卷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