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淮阴师范学院:把优质教育送到农村

2018-10-15 11:04:49

坐落于江苏淮安的淮阴师范学院,60年来,以师范立校,用周恩来精神育人塑魂,为苏北农村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育家”。

固本:培育“乡村教育家”

1958年,淮阴专区学生数量猛增,然而匮乏的师资导致全区教育水平低下。在此背景下,淮阴师范学院的前身——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淮阴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从那时起,“为地方培养教育人才”便成为淮师的立根之本。

“牢记教育者的崇高使命,让城乡的每一个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是所有淮师人的信念。”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汉清说,60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初心,把培育农村基础教育人才资源放在第一位。校长焦富民介绍,自2015年起,学校每年选拔百余名师范生到乡村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农村教育环境、锻炼教学技能。与此同时,为推进精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主动深度介入地方基础教育变革,建设了淮安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构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一体两翼,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甲子对教师教育的追求,淮阴师范学院为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基础教育系统培养了60%的中小学教师、70%的中小学校长、80%的特级教师、90%的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为江苏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师资人才。

求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周平介绍,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始终是淮阴师范学院人的不懈追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全面引入OBE教育理念,围绕“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主线展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既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效训练了学生职业能力。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省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科技大赛上获奖8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苏北地区的中小学评价:“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力都相当突出!”

塑魂:一所高校的文化精神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不能没有的灵魂。

作为周总理故乡首所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对周恩来精神的呼唤、追寻、践行从未停歇,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孜孜不倦。

走进淮阴师范学院的校园,入口处石屏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熠熠生辉,图书馆内的周恩来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学生宿舍走廊“自省镜”上还刻着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对自己的要求……这些周恩来精神物化形象,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学子。学校自1998年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涵养品德;成立周恩来青年读书会、周恩来研究基地等平台,将周恩来精神贯彻到师生学习生活中去;开设《周恩来生平与思想概论》公共课程,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2018年,淮阴师范学院申报的《周恩来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知名、全省推广的教育品牌。

如今,周恩来精神已经化为历代淮师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行为。93级校友叶海涛瘫痪在床,却坚持义务辅导村里孩子读书,18年来举着小黑板“上课”;03级校友黄海波毕业后,毅然远赴西藏任教……他们带着“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印记,将榜样的力量辐射全社会。(郑晋鸣 李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