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探访西北大学人才井喷奇观

2018-10-16 09:59:05

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通讯员 李琛    

2017年以来,西北大学新增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0名,“万人计划”8名,“千人计划”11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名……新增的“国字号”人才数位列全国省属高校首位。

作为一个地处西北的省属高校,在地域资源并无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西北大学在全国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中风生水起,出现井喷式奇观。

  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直抵人心

“我舍不得西大,在这里我们能心无旁骛地做学问、搞研究。”舒德干院士谈起学校,满足感溢于言表。

多年来,围绕“动物门类的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课题,舒德干心无旁骛地带领他的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团队潜心攻关,取得丰硕成果。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先后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13篇具有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文章。2017年由他的这支研究团队主导成立的早期生命演化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吸引了14位来自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

“只有人才的个人价值追求和学校的发展目标高度融合,人才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生发同频共振,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真正同心同向同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认为,作为西北大学的人才,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学术价值,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甚至是历史价值,学校一直在努力为他们构建实现价值的平台。

被自然杂志评为“十大中国科学之星”的西北大学校友、80后科学家付巧妹,目前正在用古人类的遗骸改写亚洲史前史。前不久,她与西大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正式启动。“最喜欢母校‘公诚勤朴’这个校训,它给了我向上的力量和沉淀的气质。”

立足丝绸之路起点和千年古都西安,在116年的办学历史中,西北大学一直赓续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这是学校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浇水就长苗,施肥就结果。”这是学校淬炼而成的西大精神。从侯外庐学派的创立到张岂之教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从侯氏理论的创立者侯伯宇教授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国伟院士,他们无不是扎根西北,在西大精神的滋养下,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示范。

  一人一策的聚变效应

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要多长时间?西北大学的答案是:20小时。

“杰青”“百人”王宁练研究员跟西北大学的同学交谈时,吐露了他想到高校工作的意愿。随后,引进他的议题在第一时间搬到了校长办公会上。特殊人才,特殊对待。20小时后,来自西北大学人才引进的诚挚邀请,便稳稳地送到了王宁练面前。

“太令我感动和意外了。”看着母校送来的饱含深情和信任的邀请函,王宁练说:“母校用20小时接纳我,我要用20年回馈母校。”

为支持王宁练顺利开展工作,西北大学整合校内地质构造和地表系统优质学术资源,专门成立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进而把学校地质和地理两个优势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1+1>2的资源整合效应。

对王宁练的高效率引进,在短期内形成了“以才引才”的人才集聚效应。研究院成立后,迅速吸引了5名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聚天下英才,建一流大学。近年来,西北大学在全国省属高校率先成立独立的正处级建制的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和服务。陆续出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育“伯乐奖”。两年来,学校共发放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2700余万元,新增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相关经费2亿余元,为人才引育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结合学科实际需要,按图索骥、精准引育,学校真正做到了一院(人)一策、一事一议。”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说。

“综合改革使学校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牵引式’升级为‘动车式’。”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学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育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围绕学科发展规划绘制“学科树”,依托“学科树”绘制“人才树”,两棵树有机结合,人才引进有路径、人才培育出新苗的效果得以凸显。

如今,西北大学的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人事代理”“师资博士后”等模式使得原有的“博士、985、211”等出身门槛被打破;历史、文学等专业教师在退休前如拿到国家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可延迟退休至70岁;经济管理学科针对中青年人才成长专设的“国际化项目”等个性化的制度设计,已初步显示改革红利。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育10人次,人数已超过该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总和。

  人人皆可成才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近年来更是形成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要为培养人才作贡献的人才观。

“引”要有胸襟,“育”要看长远,“用”要放手脚。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对人才引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尊重人才、成就事业”蔚然成风。学校推行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每一位校领导都有定点联系的“国字号”人才,及时解决高层次人才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确保专家学者在人才聘用、科研项目管理、课程设置、资源使用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权,激发其科研内生动力。

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龙晓平教授,2015年在“西北大学秦岭学者”项目和“陕西省百人计划”支持下,从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工作。他说:“生活上有保障,科研上有长期而稳定的支持,让人能更加安心和专心地做学术研究。”2017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硬件上给配套,软件上用心思,是西北大学引才育才的又一个特点。为了不让人才因生活上、服务上的问题而有忧虑、有委屈,学校致力于将西大建设成为幸福之家,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尊严、有幸福感、有归属感、有成就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