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甘肃6个贫困县市区“摘帽”经验值得借鉴

2018-10-17 11:19:59

原标题:6个贫困县市区“摘帽”经验值得借鉴

正宁五顷塬乡西渠村群众居民点。

合作市合作社分红现场。

崆峒区蔬菜大棚。

9月29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和《甘肃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有关规定,经县级自评、市级初审、省级核查验收、国家专项评检估查,崆峒区、皋兰县、正宁县、两当县、临夏市、合作市等6个县(市)、区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获省政府批准退出。这六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的同时,也为我省其他县区攻坚脱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1 正宁县:“绣花”式扶贫稳定减贫9170户37595人

背景:2013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87户39229人,主要分布在子午岭林缘、四郎河川区和塬边咀稍“三大片区”。近年来深入开展“绣花”式扶贫,稳定减贫9170户37595人,2017年底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580户214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

扶贫经验:对有自主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支持其单家独户发展到户产业,重点从技能培训、产业培育、农机具购置等5大类32小项进行扶持。对无自主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项目资金申报、金融贷款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到户项目入股等五个方面优先扶持。一、二批优选32个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企业(合作社)带动全县3999户贫困群众入股分红。对有劳务输转需求和就近打零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电焊工、泥瓦工、香包刺绣、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1216人次;选聘生态护林员70名(8000元/人年)、农村公益设施管护人员(保洁员)437名(7200元/人年),对身残智障、年老多病的无劳力预兜底户,在鼓励其通过土地入股、扶贫资金配股参与“三变”,发展“331+”项目的同时,全部调整纳入一、二类低保,并对特别困难的实行临时救助和梯级救助。

四年累计新修农村公路678.5公里,累计新建安全住房8218户,安置907户3606人。因地制宜建设维修高原机井、小电井及泵站扬水等供水工程2151处,受益群众1.8万户。在全县94个行政村全面实现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点、便民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服务全面达标,对慢性病患者做到鉴定、买药、报销到位。

优配帮扶资源,四年累计交办各类项目940个,帮办了一批产业项目、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专项贷款等方面的实事好事,惠及2.86万贫困群众。积极筹建“正宁扶贫爱心救助基金会”,帮助128名贫困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四年整合资金10.9亿元,为19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扶持发展獭兔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9个,协调发放涉农贷款18.95亿元,6663户2.05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为2.3万户群众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5亿元,为6个企业协调发放贷款4900万元,94个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累计为1528户群众放款3168万元。

2 合作市:各族群众实现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背景: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近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30户10010人,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各族群众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扶贫经验: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和最大的责任,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精心谋划,重点在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强化安排部署、扭住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夯实了脱贫基础、压实了工作责任、补齐了工作短板。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等工程,开辟了精准扶贫的新领域、新空间和新渠道。精准投入,全力强化金融支持、涉农资金整合、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助推贫困户精准脱贫。完善机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整合帮扶力量、加大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3 崆峒区:实现了硬化路、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

背景:2013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贫困人口4.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阴湿林缘区、北部干旱山塬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片带。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9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01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6%,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实现了脱贫摘帽。

扶贫经验:

统筹安排脱贫,结合实际提出了“123456”工作思路,推动脱贫攻坚举措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17个乡镇105个贫困村成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站(室),对因病、因灾致贫的,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实现了扶贫对象应纳尽纳。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精准退出,对已脱贫户逐村逐户逐项进行核查,对不符合脱贫退出的对象坚决返贫或回退。

整合资金21.78亿元,集中实施到村项目690项,实现了行政村硬化路、安全饮水、自然村通动力电、安全住房、网络、标准化村部、村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电子商务服务点十个全覆盖。提升公共服务,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建立了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精准助学体系,免除贫困幼儿保教费、落实“两免一补”资金、助学金等各类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了各学段学生不因贫失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服务等政策,贫困人口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强化社会保障,重视解决低保五保、残疾、重病等重点人群生活保障问题,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政策性脱贫。

皋兰县的设施农业。

两当安全饮水入户。

临夏贫困户养殖场。

4 皋兰县:全县2582户9772人依靠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背景:总人口19.11万人,2014年以来,全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5户27838人。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减少至609户197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下降到现在的1.28%。2017年,3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扶贫经验: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6.28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达到3万亩,带动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6家,规模养殖户达到2150户。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196人加入到产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536户,全县累计有2582户9772人依靠农业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583亩,受益农户404户。筹资1105万元在全县25个贫困村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8座和户用分布式系统21套,带动299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全面落实多措补水、水价补助、应急抢修、安全检测、区域协调、双网供水等6项措施,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项。先后投入4.23亿元实施教育基础建设项目158项,有幼儿教育需求的行政村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8%。四年来,免除幼儿保教费17201人次780万元。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大学本科生一次性发放5000元的学费和交通费补助。投入32.14万元为全县“两保一孤”群体4018人购买了重特大病保险,投入47.3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34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小额人身意外保险。

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7087名贫困群众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将全县一、二类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进行兜底。认真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累计发放贷款1.22亿元,惠及贫困户3041户;发放惠农贷款2.63亿元、农村妇女小额贷款5090万元,惠及农户4344户。124个县直单位与94个村党组织“结对联建”,1872名机关党员、28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与困难群众“结对帮带”。

5 两当县:率先实行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背景: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3350户1.32万人减至2017年底41户144人,贫困发生率从35.87%降至0.38%。

扶贫经验:

组建一套班子,压实七项责任,做到“五到位”。落实六个精准:精准识别对象,识别评定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3350户1.32万人,坚持“缺啥补啥”,2014年至2017年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项7969个、产业发展增收项目5项12706个、公共服务提升项目5项134个。精准使用资金,2014年至2017年共整合投入资金6.6亿元,并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精准因户施策,健全完善48个村“一村一档”、3350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分类实施“七个一批”脱贫举措和精准扶贫政策,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实现了到村到户全覆盖。精准因村派人。省市县109个单位帮扶48个贫困村,1603名干部帮扶335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退出,对脱贫各项指标逐一对标验收,对存在问题限期要求整改,确保了脱贫工作绩效真实准确。

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全县发展核桃420万株、食用菌栽培900万袋、中蜂养殖7万箱、生态放养鸡97.4万羽。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在48个贫困村开办标准化电商网店52个,电子商务服务点48个,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8136万元。发展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全域旅游示范村9个、农家乐和农家客栈105家,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抓设施扶贫。修建供水工程134处,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690户,筹集县财政资金5300万元改造农村房屋4700户,全县实现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全覆盖。抓教育扶贫,实施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14个,接受各界捐款3077万元,率先实行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政策,全县无1人因贫辍学。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48个,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制度,县财政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贫困人口。抓保障扶贫,对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人员,由县财政代缴养老保险费,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设立农村公益性岗位8大类900个。

连续5年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食用菌、中蜂、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督查检查推进机制,建立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建立考核奖罚问责机制。

6 临夏市:探索出5种适合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防范风险、持续增收的扶贫新模式

背景:作为临夏州政府所在地, 2013年建档立卡初期有2.5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发生率27.83%。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脱贫5577户2643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64%。

扶贫经验:

不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力实施了“钢架拱棚”项目,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玉米改菜、玉米改花”,提高群众种植收益;依托八坊清河源和佳源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42个,部、省、州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2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550户;引导市民和游客到农村开展体验式旅游。

健康扶贫措施全面落实。市、镇两级医疗机构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累计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最多不超过3000元,慢病卡应办尽办。

教育扶贫全面落实。相继建成46所中小学及农村幼儿园,所有有需求的行政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9.2%,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免费教育。全面落实了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医保、社保、伤残津贴、失业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

探索出了5种适合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防范风险、持续增收的扶贫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以慈王村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为代表的“干部群众同入股,只有群众分红利”的帮助式帮扶模式;探索形成了以佳源牧业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联农户建基地”带动式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形成了以折桥千亩城市农业基地为代表的“合作社建基地、聚资金、育市场,推动贫困户共同发展”的推动式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形成了以枹罕镇为代表的“干部亲情结对、社会有识之士参与”的社会化帮扶模式;探索形成了“部分用工岗位优先招聘贫困户”的就业式帮扶模式。

记者 梁峡林 整理

相关县市区提供稿件和图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