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程耿东:全“力”以赴

2018-12-13 10:23:42

冬日里,大连的海风刮得人脸上似柳条抽打,阵阵发痛。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大连理工大学3号实验楼前,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步履轻快、单肩挎着公务包走进楼内办公室,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

程耿东是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曾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有人形容程耿东是“力拔山河”,因为他曾通过结构优化设计,给火箭减重645公斤。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回顾人生,程耿东不胜感慨。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1978年,37岁的程耿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国家恢复考试选拔人才制度,除了轰轰烈烈地恢复高考外,还有一个就是覆盖广大知识分子的公派出国留学考试。通过这一考试,程耿东有幸入选,成为国家首批派出留学人员,被派往丹麦技术大学,从此开启了科研生涯。

更让程耿东激动的是,也是在1978年,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帽子”被摘掉:“当时说17年的教育都是资产阶级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后来邓小平同志为知识分子恢复了社会声誉,重新确定社会地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程耿东说:“我们这批人虽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对党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我这种信念很坚定,从未动摇过。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即便到了国外,面对良好的学术环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程耿东也“没有一丝不回来的想法”。他在读大学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凭着对党的执着追求,终于在4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到“改变命运”,就程耿东个人来说要深深感激一位为保护、推举他而竭尽全力的伯乐,这个人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中科院院士钱令希。

1964年至1968年,程耿东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为大连工学院)读研究生。之后,他作为“再教育”对象,去北大荒军垦农场劳动一年,接着又在沈阳某中学当老师3年半。在那个对知识分子来说异常艰难的岁月里,钱令希对程耿东经常给以鼓励和关怀,叮嘱他业余时间钻研学术。

1973年,钱令希抓住国家为科技专家配备助手的短暂机会,把程耿东等两位力学造诣颇深的学生从外地调回学校,并为程耿东妻子安排了工作。

钱令希顶住压力,汇集、保护了包括程耿东在内的一批人才,后来,他们为我国计算力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程耿东在丹麦技术大学学习两年,仅用一年半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派出留学人员中较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在丹麦技术大学期间,程耿东的博士论文题目最初是导师奥洛霍夫教授确定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程耿东产生了新的想法,并取得了研究结果,但该成果与导师预期的完全相反。也就是说,程耿东“反弹琵琶”,推翻了导师的思想。

令程耿东敬佩的是,导师对颠覆了他思想的学生非但没有生厌,反而非常高兴地让程耿东作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程耿东的后面。第一完成人对程耿东来说很重要。在丹麦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后来当选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主要依据,更在于他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结构拓扑优化领域的先导性、开创性工作,影响了近30年结构拓扑优化的发展。

在丹麦的求学经历,不仅让程耿东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也让他感受到了一流大学的风范和治学精神,以及丹麦人“不靠资源靠脑袋生活”的创新智慧,这些都对程耿东产生了很大影响。

钱令希曾这样评价程耿东:“在科学的道路上,追上人家是容易的,超过对方也比较容易,只有创造与走在前面才是最可贵也是最困难的。而程耿东恰恰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不管身处顺境和逆境,他总是设法走在前列。”

“做科研的境界就是躺在被窝里都会笑”

搞科研在于创新,而创新过程充满艰辛,但程耿东乐享其中。他将这一“心经”传授给学生,不用什么大道理,而是用最朴素的话:“其实,做科研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关键问题的基本思想可能很朴素,只不过没有被人认识,你认识到了,豁然开朗,就会很开心。当你躺到被窝里都能笑出声的话,你肯定干得很漂亮!”

他把亲身体悟告诉学生,话语朴实又直抵思想深处。“你要把创新放在你研究中最重要的位置,经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只做了个作业?我是不是只重复了别人的东西?我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他的得意门生、“长江学者”郭旭在跟随程耿东攻克结构优化设计“奇异解”的重大课题中,作为助手不仅学到了本领,更学到了治学精神:“程老师做科研力求完美,不会轻易放过一个问题。”这一科研成果,使程耿东第二次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10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在以程耿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力学工作者的指导关怀下,年青一代在与航天一院联合研发火箭过程中,为“长征5号”火箭成功减重、助力火箭飞天作出重大贡献。

在这一科研攻关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王博,如今已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973”首席青年科学家。“参与火箭优化减重任务的那段时间,程老师出差到北京,只要有空就到一院,不需要接待和陪同,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讨论,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程老师经常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对我后来做各项工作特别有帮助。”王博说。

“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1995年,对于程耿东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11月8日,他被任命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接过任命书的那一刻,他突然感到这一张薄纸分量十分沉重——大学校长,这是一副肩负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担子。

一走上大学校长的岗位,程耿东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大学来讲,就是要做到人才为本”,他还说:“大学,就是要有大师级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绝对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那时候,教师住房问题非常突出。程耿东注意到,在很多单位,凡是位置和采光好的住房,一般都分到行政和后勤人员手中,业务技术干部一般多分到最高层和最低层等。在一些地区,甚至还有许多院士的住房紧靠马路。

程耿东下了大力气去解决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把教师住房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考虑,在干部和教师中废除按官分配的办法,一律按职称打分。经过多方工作,一批中青年教师较早解决了住房困难,这一改革深得人心。

他还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花大气力引进高层次师资,一方面努力加强已有教师的培养。他在学校成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导小组”,和时任党委书记林安西亲自坐镇,直接决策,很快制定出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法和对校内骨干教师的优惠政策。

这些办法和政策一经推出,立即收到很好的成效。学校很快聘请了177位兼职教授、7位海外学者特聘教授,并约请8位两院院士每年短期来校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那段时间,程耿东每天忙碌到深夜,直到躺在床上,还在想着学校的工作。后来有人问他当校长累不累?他的回答是,由于班子集体的团结,由于广大教师和干部的支持,体力上并不累,只是在精神上压力太大。

20余年的大学治理经验,加之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切体悟,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程耿东坦诚地说:“能不能持续地做出创新性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他说:“最近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就是从体制机制上为消除这种弊端做出的努力。教师仅仅上好课还不行,科研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大学要给教师提供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做学问的良好环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