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打造贫困群众就业新岗位

----千阳县就业促脱贫工作侧记

2018-12-13 15:03:03

本报记者李喜林 通讯员胡小军

随着就业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大多数能够外出的贫困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最后留下来的基本都是不能远离家门或没有一点技能的贫困人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千阳县人社部门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力实际状况,通过培育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劳务经纪人、强化技能培训等措施,为没有出路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取材、量身打造就业岗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传承,让“社区工厂”发挥“大能量”

“在这里跟姐妹们一起干活心情很愉快,收入也有保障,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千阳县草碧镇董坊村贫困妇女寇红英高兴的说。该县返乡农民工王海燕创办的金达莱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县农科所闲置库房建成了电脑绣花、电动缝合、剪裁和手工缝合3个车间,招聘培训了40多名农村妇女成为技术骨干,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妇女20名,让小小布艺品竟然也能像工厂一样批量加工。同时,该公司还与200多名无法脱离家庭的农村妇女,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贫困妇女110多人,让他们“居家”制作,以计件方式按月结算工资,实现了生活、做工两不误。

千阳县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乡”,制作刺绣布艺是该县许多家庭妇女从小就接受祖辈传承的基本生活技艺。近年来,该县将刺绣技艺发扬光大,在多名“女能人”的引领下,全县共注册工艺品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二十多个,从业妇女上万人,成为脱贫攻坚发挥贫困家庭妇女内生动力的一个强大引擎。为了进一步鼓励发展,提升就业扶贫成效,2018年6月份,该县人社局将金达莱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认定为就业扶贫社区工厂,对每吸纳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且签订一年期劳动合同给予1000元岗位补贴,并对水电费、场地租赁费给予不超过50%的补贴。企业负责人王海燕高兴的说,“最初建厂的时候,县人社局就给我提供了8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今年,还给企业免费培训了50名工人,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一定要吸纳更多的贫困妇女在这里干活”。

建基地,让“干农活”照样挣“工资”

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五组贫困户刘银海与两个孩子相依为命,大孩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小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无法外出打工。村支书张永刚看到他的情况非常焦急,扶贫先得扶志,就经常鼓励他振作精神,并选任他担任五组组长。他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了苹果作务技术,依托村上的盛园苹果专业合作社栽植了4亩苹果园,同时在合作社常年务工。他说:“在村上务工,既解决了照顾孩子的问题,又能照看自家的果园,每月工资还能收入千余元,真是解决了大问题”。盛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该县人社局2017年首批认定的就业扶贫基地之一,全年吸纳就业近百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0多人。

去年以来,该县人社局积极落实就业扶贫专项政策,将运行规范、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海升、华盛、大地丰泰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成就业扶贫基地,基地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500元奖励性职介补贴,从而有效提升了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发展产业扶贫基地超过了200个,挂牌认定的就业扶贫基地14个,使不能远离家门的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在农业产业内部的转移就业,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园“干农活”,也每天可以挣到6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

做培训,让贫困户也能干“家政”

“在没参加家政服务培训之前,我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主要在家带娃,接受培训后,经家政公司安排我参与县上的残疾人托养居家服务项目,让我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也不用为上大学的儿子的生活会发愁了。”该县水沟镇贫困妇女曹会珍向培训班上的学员现身说法。

去年以来,该县人社局充分发挥4个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作用,采取“培训机构+家政服务公司+贫困户”的培训就业直通车扶贫模式,在继“千阳刺绣”之后,着力打造“家政服务”技能品牌,以留守妇女为重点对象,以家政服务、烹饪等家庭技能为主要专业,累计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技能培训班29期,培训城乡劳动力141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91人,使他们既掌握了一门技能,又取得了初级技能鉴定证书,走上了家政服务这条职业道路,实现了技能脱贫。

织网络,让“打零工”组织起来搞

南寨镇邓家塬村贫困妇女张红利的丈夫在西安做装修,儿子去年秋季刚刚考入县高中上学。为了周末照顾儿子,她本人不能到外面去打工,但她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于是她经常跟着当地的建筑队在本村或县内的建筑工地去打工。县人社局的结对帮扶贫干部多次到她家走访,她都去建筑工地打零工了。一次走访刚好她在家,该同志递给她几百元钱让补贴家用,但她果断拒收。她说:“钱要靠自己挣哩,别人给的钱不能脱贫致富。人得活得有志气,只要勤快就有钱挣。我一有时间,就跟镇上的建筑队去干活,一年下来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做建筑、搞绿化这种“打零工”是农民最传统的一种打工方式,过去由于活路少、比较零散,所以收入不高。该县为了让零工不“零”,鼓励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建筑、劳务企业和个体经营户200个以上,每个镇、每个村几乎都有劳务经纪人,他们形成了一个个“蜘蛛网”,将全县2000名以上的零散贫困劳动力“网络”起来,让他们经常有活干,有钱挣,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