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乡村振兴,从“环境革命”开始

——延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2018-12-14 08:57:05

“瞧咱史家沟村,有山有水,又安静。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大家的收入也不赖!”11月27日,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沟村村民史世雄告诉记者,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但他不愿意去,觉得还是在农村生活得舒坦。

9月10日,在史家沟村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统一修建的74套二层联排式住房竣工。史世雄和老伴儿就住上了其中的一套。房子有自来水、单独的厨房和卫浴间,还有地暖……七排白墙灰瓦、双层独院的崭新民居,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延安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管护、建立村组自我发展机制,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同时,市上还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村民自治、基层党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路子。

让村容村貌美起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村庄环境,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农村要宜居,厕所算一桩。“住在山沟沟里,没想到还能用上这现代化厕所!”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罗家湾村村民王庆峰高兴地说。半年前,王庆峰家安装了无水马桶,这下房子周围没了异味,居住环境变得清新干净。

“无水马桶能自动抽走臭气,还能把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成庄稼用的肥料。这给引水不便的农村住户解决了大问题。”罗家湾村第一书记高鑫告诉记者,“实施改村民旱厕、改污水收集、改破旧房屋、改乡村陋习、提升基础建设‘四改一提’工程,让农村从里到外一起美。”

以罗家湾村为试点,宝塔区引进专业污水处理公司,推进“农村改厕”工程,建成污水处理站,实现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宝塔区还制定出台了《宝塔区农村卫生改厕导则》,明确规定:旅游乡村要修建1—2座水厕,人口较多的村庄修建1—2座公厕,公路沿线的村庄配置双瓮漏斗式厕所,偏远村庄户厕全部入院、粪坑密闭。目前,宝塔区新建公共卫生厕所277座、改厕6060户。

小厕所,大民生。针对不同区域地形和气候特点,延安市推广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粪尿分集式等卫生改厕模式,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2018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的通知》,明确户厕建设市级补助1000元,全市完成5.5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

延安市持续开展净化公共空间环境活动,常抓户容院貌、村容村貌整治,做到卫生定时打扫、物品定点摆放、畜禽定点饲养;因地制宜硬化绿化,做到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障碍物、无暴露垃圾、无漂浮物。延安市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体系,设立了373个“垃圾兑换银行”网点,促进垃圾分类回收,这一做法成为创新之举。

“延安在全省率先制定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创建标准。2017年,全市178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清洁乡村,30%以上村建成生态乡村,10%以上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徐步亮告诉记者。

让特色产业火起来

在延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以前,史家沟村没有主导产业。如今,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该村开始规模化种植红薯,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专业村。

甘谷驿镇镇长孙霞告诉记者:“史家沟村成立了富黄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指导薯农种植、管理、销售红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目前,有劳动能力的100多户农户全部发展红薯产业,建成了占地1007亩的红薯示范园,亩产值突破6000元。”

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旅游景区,奇幻的城堡建筑、热带风情的植物、浅蓝色的地砖、数千亩果园和蔬菜栽种园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村企共建,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南沟村由一个贫困村蝶变为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南沟村村民不仅参股,还在生态旅游景区打工,实现多种收益。“以前,种地要靠天吃饭,一年也没有多大收益。如今,实行‘三变’改革以来,我的土地入了股。此外,我也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南沟村村民高翔笑着说。

按照“镇有特色、村有美景、户有产业”的思路,安塞区把留住乡愁记忆、开发保护并举、展示民俗文化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出发点,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家菜园、森林人家等“农业+旅游”新业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全区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25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延安市乡村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不少农户“离田不离乡”,兴办餐饮服务企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市乡村度假山庄、民宿酒店、特色采摘园和农家乐达到417家,拥有从业人员3897人,年接待游客310.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216万元。

让群众的获得感多起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延安底色的扎实一步,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要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延安市市长薛占海说。

今年,延安市级财政列支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列支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厕所革命”。各县区不断加大部门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结合脱贫攻坚,延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使农村道路硬化率达91%、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30%,推动标准化村卫生室、健身活动广场、文化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不断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沿着柏油路前行,一排排灰白色调的窑洞整齐地排列在山脚下,路两旁栽满了翠绿的松柏,休闲亭子、亲水平台、公共厕所等分布有序。民宿小院里,年代已久的石碾子、喂牲口用的石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这是11月28日记者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看到的画面。

康坪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以窑洞入股分红的方式,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特色民宿项目,闯出了一条以民宿旅游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

目前,延安市1784个行政村建成生态乡村94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66个,1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绿色村庄,1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在2017年度和2018年第二、第三季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核排名中,延安市均位列全省第一。   记者 王雄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