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研究显示:针对儿童暴力行为“忽视”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2019-02-25 08:49:06

中国心理学者最新完成的调查研究发现,在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中,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22日在北京首发,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正奎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完成的蓝皮书专题报告《西部地区遭受暴力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保护现状调查》披露了上述调研结果。

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刘正奎介绍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保护是指反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即“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忽视、剥削及暴力的伤害”,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然而,儿童暴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儿童暴力事件发生率也较高。

儿童虐待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包括改变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增加抑郁、焦虑,攻击和危险性行为的风险。为深入了解中国偏远及贫困地区儿童保护及救助系统的现状,刘正奎团队对来自四川两县、陕西两县的1511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焦点小组访谈形式,从儿童及儿童保护相关的责任主体等多个层面展开,对儿童遭受暴力情况和心理健康进行测查,了解儿童遭受的暴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刘正奎指出,调查的主要分析结果包括:男生更容易遭受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但在性暴力情境中,男女生并未表现出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和两个子女家庭中的儿童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较高,而在子女数在3个及以上的家庭中,遭受身体暴力儿童的比例较高,孩子个数对性暴力没有显著性影响;父亲在外的儿童更容易遭受身体暴力,留守、非寄宿生等没有学习保护自己免遭暴力信息比例更多。

不同类型暴力对抑郁和焦虑的预测作用显示,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对是否被忽视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感觉自己被忽视的儿童在焦虑、抑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感觉未被忽视的儿童,而在心理韧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未被忽视儿童。

将儿童救助延伸到儿童保护各个领域

刘正奎说,进行访谈主要结果包括:儿童的访谈发现,校园欺凌事件较为频繁,如向弱小者索要钱财、寄宿学生间的矛盾冲突、言语暴力等,家庭暴力各地也均有报告;家长和老师访谈发现,对暴力的定义不够明确,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对孩子、学生的惩罚均属于正常的教育手段,而并未上升到暴力层面,另外,儿童之间或成人对儿童的恐吓、家长的疏忽照顾、家庭暴力仍存在;社区管理者的访谈发现,未发生过重大儿童保护事件,但多数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儿童在家里遭受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关键知情人的访谈发现,部分地区存在较为典型的儿童保护事件案例,如单亲家庭导致儿童到青春期表现出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自杀行为)、未成年早孕。

其他发现方面,受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少数学生学习成绩差,存在厌学情绪;多数初中毕业辍学的儿童均进入职业技校继续学习,但仍有个别儿童初中在读期间或者初中毕业之后辍学,成为社会闲散人员,成为当地社区不稳定因素之一(暴力事件的主要肇事者)。

为此,刘正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儿童保护主管机构,完善儿童保护制度;将儿童救助延伸到儿童保护各个领域中,清楚儿童保护的一般程序,建立一套具有持续性的儿童保护案件处理程序;加强对儿童家长、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并对一些侵犯儿童权益的、对儿童造成伤害的家长采取强制教育的方式,提高儿童保护意识;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机制;协助家长、学校、社区或政府部门进行儿童保护转介服务工作,避免遭受侵害之后的儿童再次回到实施侵害的环境中;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传递正向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改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社区,配合当地民政和团委组织开展相关的儿童活动,并协助当地妇联系统开展家长教育,让广大农村父母了解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引入适宜的培训课程,开发出适合当地教育环境和教师群体的系统有效的本土化教材。

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亟需关注

在中国首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刘正奎领导的另一个研究团队还完成《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报告,该研究团队2013-2015年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7个地区近两万名儿童(9-18岁)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儿童;普通儿童的亲社会性、同伴友谊质量、自尊、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和留守儿童;流动和留守儿童同普通儿童一样,有关社会性、自我和学业方面的指标与情绪性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亲社会倾向、友谊质量、自尊、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显著预测个体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其中自尊对于心理健康情绪性指标的预测力度最大。

《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报告认为,中国需要大力关注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要通过有效提升亲子沟通质量,改善监护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儿童的心理韧性,提升其应对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记者 孙自法)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