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表彰活动暨2018年幼儿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2019-02-26 15:20:24

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是儿童早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顺利的幼小衔接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且能促进其积极情感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芬兰幼儿园为幼儿升入小学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1.学前教育单列,政策灵活公平

国内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大都集中在大班阶段进行。一般来说,幼儿园会通过准备文具、改变教室环境、参观小学或体验小学生活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入学意识。虽然这些措施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时间短,系统性和深入程度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芬兰则打破常规,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列出一个学前教育阶段,时间为一年(6-7岁),并将其主要教育任务确定为“为入学做好准备”,帮助幼儿更从容地从游戏学习过渡到学科学习。

此外,芬兰学前教育还十分注重“公平”,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为此,芬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改革在2001年,当时芬兰政府开始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家长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尽管免费政策大大提高了入园率,但仍有极少数幼儿无法接受学前教育。于是,芬兰在2015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这为确保全体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是提高入学准备质量的前提。

教育地点的选择则是灵活的。举办学前教育的地点可以是小学,也可以是日托中心,由家庭自主选择。目前,芬兰有20%的幼儿在小学接受学前教育,有80%的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具体的安排为:上午接受4个小时的免费学前教育,下午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收费的日托教育或课后教育。无论是在日托中心还是在小学接受学前教育,儿童的学习生活都是两种形态(小学教育形态和日托教育形态)并存,大大减小了幼小过渡的坡度。

2.注重核心素养,倡导“现象教学”

2014年,芬兰最新版本的《国家学前教育核心课程》提出了培养儿童“横贯能力”的目标,即在不同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主要分为六种——思考、学习能力;文化识读和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照顾和基本生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参与、融入能力。传统的分科教学难以发展这些素养,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进行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现象教学”。

坦佩雷市M幼儿园设计的“森林活动”就是一种现象教学。学前班的幼儿每天都要去森林里呆三个小时,游戏、学习、交往,探究各种自然现象。园长认为,与在幼儿园里相比,幼儿在森林里的学习更加富有挑战性,会促使他们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森林里幼儿发现自然现象有很多种,于是主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要和同伴紧密合作……S幼儿园则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了“我的城市”探究活动。幼儿到博物馆了解坦佩雷市的历史,到市政厅和市长进行交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最后,把自己的收获、感想用文字和图画表达出来并贴在墙上,供大家参观。芬兰的“现象教学”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探究的深度以及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芬兰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的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为下一阶段的小学学习做了充足的准备。

3.增加学科学习,预防学习困难

在坦佩雷市M幼儿园里,尽管3-6岁班和学前班教室紧挨着,但学习活动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3-6岁班强调的是“游戏中学”,他们每天早餐后会有30分钟左右集体阅读交流的时间,每周也会开展1-2次集体外出和游戏活动,但并没有十分正规的读、写、算活动。而学前班强调的是“学科学习”,每天上午都有2-3节小学式的教学活动。学校会发给每个幼儿一本厚厚的“课本”,里面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情境,每个情境里的主人公(幼儿喜欢的小动物)都会提出学习要求,让幼儿愉快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写字母、加减计算等。每次课堂教学完成后,幼儿都会上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教师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验,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如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教师先提出问题:“比3架飞机多2架飞机是多少架飞机?”然后要求幼儿在试卷上圈出相应数量的飞机。可以看出,学前班的学习兼具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特点,具体、形象但又注重学科知识,可以支持幼儿顺利实现由游戏学习向学科学习的转变。

在芬兰学前教育中,还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帮助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时,强调一个都不能落下。芬兰是一个小国,他们将每一个孩子都视作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力量,因此特别重视对学习不利或困难学生的干预和补救措施。学前阶段被视作一个干预的关键时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三种干预方式。第一种是在5-6岁就开始学前班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共接受两年(5-7岁)的学前教育,然后在正常时间进入小学学习。第二种方式是孩子同样接受2年的学前教育,但年龄为6-8岁,会比正常时间晚一年进入小学。第三种是,如果医生、教育专家的诊断表明孩子必须接受特殊学前教育,那家长就要把孩子送到相应的学校和班级。在那里,师生比更低,对孩子提供的支持更加专门化。

芬兰人把他们的学习支持分为一般支持、加强支持和特殊支持,在学前教育阶段,这些支持方式也在广泛而高效地运用着,这让每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就都具备了适应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作者:王芳,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作者:滕珺,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