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新生儿“斗瘤”成功

2019-02-27 09:29:27

出生9天的患儿心心肠系膜上长满了血管瘤,既无法手术切除,也无法介入封堵。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为心心进行了化疗。经过4次化疗,心心成了该省年龄最小的“斗瘤战士”。近日,心心来院复查,血管瘤缩小到乒乓球大小,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

去年11月8日,湖北荆门的付女士生下女儿心心不久,孩子就出现了腹胀、贫血和皮肤出血症状,第4天被转运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治疗。该科主任医师胡玉莲摸了摸心心胀鼓鼓的肚子,觉得很有可能是包块。随后的一系列检查证实,心心患的是肠系膜血管瘤。

“肠系膜是肠道前后壁的两层膜,对肠道有固定和供血的功能,患儿的肠系膜上长满了血管瘤,形成了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胡玉莲说,这个包块不仅压迫了心心的十二指肠,让她没法进食,而且造成血小板严重减少,全身性皮下出血,还有颅内出血的风险。

该科申请了多学科会诊。血管瘤多发在皮肤上,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手术切除或者介入封堵,但心心的血管瘤密布在肠系膜上,这层膜切不得,而介入封堵会导致肠道无法供血。传统的路子都走不通,新生儿科专家决定尝试化疗。

心心在出生第9天开始了化疗。随着化疗的推进,心心肚子里的血管瘤不断缩小,血小板慢慢上升。但在第二期化疗结束后,医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心心出现了呕吐、脱发、白细胞急剧减少的化疗反应。胡玉莲给她调整了治疗方案,并拉长了第三期化疗间隔。

心心挺过了第四期化疗。状态稳定后,心心就转到了母婴同室,跟妈妈相聚。在新生儿科住院38天后,心心的血管瘤由肚脐下方缩小到肚脐之上,吃奶顺利,血小板明显升高,没有自发性出血的风险,终于能出院了。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皮肤上,一般会在宝宝4岁前逐渐消除。”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夏世文介绍,血管瘤发生在肠系膜,非常罕见,化疗后还需吃药一年半,后期会逐渐消除。(记者周建跃 通讯员温红蕾 黄洁莹)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