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看病要跟医生说实话

2019-02-28 10:29:20

看病时会不会对医生有所隐瞒?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会”。事实却并非如此,《美国医学会杂志》最近刊载的一项涉及4000多人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患者就诊时,会有意无意对医生有所隐瞒,比如没遵医嘱服药、没戒烟等。患者不如实回答医生问题、告知自身情况,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五类患者易对医生隐瞒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这项调查发现,年轻患者、女性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等,更容易对医生有所隐瞒。患者最不愿意告诉医生的信息包括自己不认同治疗方案,没听懂医生建议,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没遵医嘱治疗等。

我国也存在类似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调节科主任医师陈素文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类患者最容易对医生有所隐瞒。

一类是儿童和老年人,他们不是有意隐瞒,只是儿童年龄太小很难把病情描述清楚,老年人记忆力较差,容易忘记或遗漏病史。二是女性患者,尤其是妇产科患者,因为涉及隐私,不愿意如实回答有关性生活、生育史等问题。三是知识水平稍低的患者,他们表达能力有限,很难在短暂的问诊沟通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可能因为缺乏医学知识,难以把实际病情描述清楚。四是性病、传染类疾病患者,他们的心理负担很重,内心有羞耻感、恐惧感,既担心被医生“另眼相待”,又期盼恢复健康。传染类疾病患者,担心受到歧视或被拒诊,往往故意隐瞒病史。五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通常需要详细回答吃喝、排便、饮酒、吸烟、运动等诸多方面问题,患者容易记不清,无意中给医生提供错误信息。

  不说实情有七个原因

就诊时,患者如果没把关键信息说清,可能导致医生对病情判断失误,做出不恰当的治疗,甚至可能造成误诊漏诊。专家们综合分析,临床诊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医患沟通出现问题。

1.患者不信任医生,依从性差。有的患者觉得自己久病成医,就隐瞒病情,不听从医嘱。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朱海杭讲述了一个病例:“我曾参与给一名急于做肠镜后办理出院的病人会诊。我告诉他,‘你的肠梗阻没有完全恢复,不能做肠镜。’但是病人觉得自己可以出院了,就想方设法隐瞒病情去做肠镜,打算马上出院,结果发生了肠穿孔,病人追悔莫及,我也感到非常遗憾。”

朱海杭表示,良好的医疗效果建立在医患互信和合作基础上,患者一定要配合诊疗,本着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千万不要对医生有所隐瞒。

2.患者轻视健康规律,隐瞒病史。有些患者对隐瞒病史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对遗传病史、流产史等藏着掖着,觉得不说就可以瞒过医生,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影响的是自身健康。

陈素文说,妇产科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年31岁的未婚女患者袁枚(化名),对医生隐瞒自己有药物流产禁忌症(家族性地中海贫血症),执意进行药流,但血液检查明显异常让医生及时发现,避免了大出血风险。几经询问,袁枚表示,自己是意外怀孕想人工流产,不希望被男友、同事们发现。

3.患者缺乏医学常识,漏报病史。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剖析过一个典型案例,一名68 岁的女性患者因输尿管结石入院治疗,接受了全身麻醉取石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医生追问病史,才知道患者8 年前曾因冠心病、心绞痛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患者术前觉得心脏病与泌尿系统结石无关,因此没有告知心脏病史。不料术后第三天,她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这个患者不是故意隐瞒病史,只是缺乏医学常识,再加上院方没仔细了解患者病史,因而酿成悲剧,这说明我国公民健康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

4.患者故意隐瞒传染病。有些病人担心医生会因为自己有传染疾病,无法获得及时公平的救治,或担心遭遇歧视,故意隐瞒医护人员。吴永全表示,不论病人有无传染疾病,医生都会尽全力履行治疗职责,遇到传染急症,只是会在救治过程中多一些防护。如果病人不坦诚,一旦急诊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护不当,很容易造成职业暴露,将医生推入困境。

5.患者希望获得保险赔偿。吴永全告诉记者,有些患者为取得保险金,也会在病史上动“歪心思”。患者程先生隐瞒病史购买了保险,前不久因心脏不适就医,为获得保险金,有心律不齐病史8年的他,对医生谎称刚患病3个月,结果不仅影响了医生诊疗,还被发现“骗保”而被解除保险合同。

6.医生问诊不到位。陈素文表示,问诊需要医生有较高情商,有时患者觉得医生态度不够亲切,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跟医生说实情。此外,医学分科很细,有些医生重点关注本科病情,往往忽略患者既往病史及其他疾病的情况。

7.医患交流时间有限。很多人有去大医院看病的经验,排队1~2小时,自己和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却非常少。医生一上午要完成三四十个病人的任务量,分配到每个病人,可能只有几分钟。紧迫的时间限制了医患交流,也造成病情沟通不充分。

  医患沟通要充分

要想获得准确有效的医疗帮助,医患双方必须有良好的交流。朱海杭和吴永全结合多年经验,对患者看病和医生诊疗提出一些建议。

1.主动沟通,坦诚说明。患者要主动和医生沟通既往史,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等。在诊疗过程中,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行为、此前的诊治经过、睡眠饮食情况等,属于容易被患者忽略或遗漏的项目,要多注意。

2.备全病历。患者记不清病史,可通过查看病历得知。带上以前的资料和检查单就诊,便于医生对病情进行观察与分析;告诉医生自己家中药品,可以减少重复开药。

3.固定医生,亲友陪同。相对固定的医生会对患者病情较为熟悉,复诊最好不要频繁换医生。老年人最好有亲友陪同就诊,以便补充病史,以免遗漏病情。

4.陈述准确,事先准备。门诊看病时间短,有时患者一着急就容易描述不清。看病前,先组织好语言,说出最主要的病患部位、性质(如是隐痛、胀痛或绞痛)、持续时间、程度(剧烈还是轻微)等描述清楚。

5.医生问诊详细,注意沟通技巧。建议医生换位思考,用宽容诚恳、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尊重,然后耐心引导其说出病痛。询问病史时,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问题时,应慎重询问,话语尽量委婉含蓄。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