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没买到故宫门票?你可以先看看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

2019-03-18 14:54:55

紫禁之名来源于紫微星座,在我国古代,紫微星被认为是帝座,而皇宫又是禁区,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禁城,而其他别墅性的皇宫御苑称为离宫。千门万户的宫殿,是三重城墙包围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观上十分规正,完全是正式城墙建筑,有大城砖、清水墙,上面有女儿墙垛口。所谓女儿墙,又名宇墙,即城上加砌的矮墙。紫禁城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长七百六十米,由地面到女儿墙高十米,底宽八点六二米,上宽六点六六米,其收分较小。全城面积是七十二万平方米,约一千零八十七市亩,相当一个中小县城,豪华富丽却达极点。首先城墙全系磨砖对缝细砌,瓦工术语为五扒皮砖,就是五面砍磨。四个角楼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独特形式建筑。城墙四周绕以护城河,用条石砌岸称筒子河。波光城影,庄严之中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这是中国古代“城”的最高建筑形式,而这座城只住一户人家——皇家。

《宫殿门楼规制》中记:明宫殿规制配置务取均齐,紫禁城内三殿两宫及各宫殿如此,即东苑、西苑各宫殿亦无不如此。所以雄伟奇丽似逊于元,然整齐严肃又非元所能及,今以元宫殿遗制衡之亦有迹可寻。

明代皇宫布局确实整齐严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起伏重叠,格局严谨,总的来说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君权至上,其森严、豪华、高贵、整齐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周、汉、唐、宋的宫廷也都表现“君之门兮九重”的森严,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至高无上的气魄。我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但总体趋向集中统一。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央集权的情况更为突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三年“诏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看来他是从南宋、元代的权奸弄权、营私舞弊吸取了历史教训,严厉禁止他的臣下结党而发。“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明史·安然传》)他不仅撤掉丞相这一职位,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脑而以监察御史巡抚各地,同时增加了六部,即吏、户、工、礼、兵、刑的行政职权,把独裁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同样反映在皇宫布局中,成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主题。

明初不论建都地如何改变,皇宫的规制却一直承袭,并不断地有所修改和增益。从吴元年(1367)刘基等人设计吴王宫时就已确定了规划,如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为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三殿两宫的规模。到停止中都凤阳工程,于洪武九年再次重建南京宫殿时,制度如旧,规模益宏。这次改建,午门增加了两翼突出的“两观”,奉天门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两旁的门及左右顺门。此外还增加了文华、武英两殿,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坛和太庙放在皇宫午门的左右两侧。这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较确实相近多了。

北京宫殿的营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但确切地说,是对前三次营建经验的总结。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但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布局也更完整。

——资料整理自《从紫禁城到故宫——营建、艺术、史事》,单士元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单士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