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一)

2019-04-02 14:22:00

2018年11月23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黄帝陵(陕报记者 刘强摄)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黄帝陵香火鼎盛的40年,是全球华人陆续回到祖国寻根问祖的40年,是黄帝陵这一中华民族心灵坐标璀璨闪耀的40年。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黄帝陵,正在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09年公祭轩辕黄帝现场(资料照片)

民族祠堂 凝聚海内外思乡情

古柏千重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

两位美籍华人在黄帝陵祭拜(陕报记者 张江舟摄)

2018年11月20日,在黄帝陵亭前,记者遇到了前来祭拜黄帝的美籍华人孙玉山夫妇。孙玉山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里让我感觉很亲切,身为炎黄子孙我很自豪。”

“黄帝手植柏”的树龄已超过五千年(陕报记者 张江舟摄)

“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制度。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其情其景十分感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炳武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共祭轩辕黄帝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从来没有中断过。

改革开放之后,祭拜黄帝陵更成为全球华人寻找文化认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心灵归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尽快实施通邮通航。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为方便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作出规定。

1988年1月,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踏上了别离了40年的故土。当时亲历事件全程的何炳武回忆说,探亲团团员都身穿特制的服装,胸前一律写着“想家”两个醒目的大字,后背根据各人不同的经历印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百战留余生,方知老来苦”“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等不同内容的诗句。1988年1月18日,首批回大陆的24名台湾退役老兵抵达黄帝陵。“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恭读《祭黄帝文》。当他念到“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髦虽衰,乡音未改”时,在场的人都不禁泣不成声。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每年从台湾赶赴黄帝陵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不远万里赶回中国祭拜黄帝的海外侨胞也是一年多过一年。黄帝陵,就是全球华人的根和魂。”何炳武说。

198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专程拜谒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1993年,美籍华人张良州从美国赶赴黄帝陵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声泪俱下地诵读了亲自撰写的祭文。

轩辕庙里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陕报记者 张江舟摄)

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

2005年4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委蒋孝严专程来陕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之后6次参加“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连战、吴伯雄、江丙坤、郁慕明、宋楚瑜等人也曾先后来到黄帝陵谒陵祭祖。

2017年,416名台湾学生、基层青年民意代表和468名大陆学生共同参加了“丁酉年两岸千名青年黄陵大祭祖”。

在祭拜黄帝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有土生土长的中华儿女,也有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华人游子。但在黄帝陵亭前,他们的虔诚是一致的,他们的血脉是相通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子孙。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