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绿野春风起 耕田正当时

2019-04-10 10:33:49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春天里,田野中,在我省东部广袤的河湟大地上,处处可见一片春耕备耕的忙碌景象。

年年春耕忙,今年新在哪?

我省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循着这条主线,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蔬菜大棚;走进科技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透过质量兴农、土地流转等一簇簇新图景里的别样春耕,看到技术、绿色和品牌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很多农民心里,春耕生产正积极推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粗放向集约、低效向高效转变……

农光互补一体农业大棚里种植的韭菜,长势喜人。

  流转抛荒田 播种致富路

这个春耕季,平安区三合镇新庄村的生产场景和以往相比,大不一样!过去,村里的抛荒地随处可见,田里杂草丛生;而如今,一片占地上千亩(1亩≈0.067公顷)的露天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雏形。农户们有的忙着整地施肥,有的正在撒种培苗。

两年前,露天蔬菜扶贫项目落户三合镇,集中流转一千多亩土地,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种植品种多样的蔬菜。不久后,特色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致富产业。

平安区三合镇千亩露天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蒋应良告诉记者:“以前农户种的是土豆、油菜、小麦,经济价值不高,我们现在把它转变成有机菜花、西兰花、西芹这些附加值较高的蔬菜,这样能为农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平安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作物,建成了金丝皇菊、苦荞、花卉、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作物标准化种植基地,特色农业正在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需求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4月6日,记者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农用品商店看到,购种子、选地膜、问农药的,人来人往;走进田间地头,拉沙运肥,搭架固棚的,忙忙碌碌……

在总堡乡哈家村,覆上地膜的沿河水浇地在午后的阳光下银波粼粼,蔬菜种植大户穆建林一边忙着农活儿,一边告诉记者,他种蔬菜已经好几年了,第一年流转了30亩土地试种,第二年又流转了400余亩进行规模化种植,一年下来仅种植100多亩娃娃菜就能收入20多万元。今年他把100多亩流转土地转让给了其他种植大户,自己还是以种娃娃菜为主打品种。

“蔬菜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为了提高种菜的抗风险能力,我们在主打娃娃菜品牌的同时,还注重种菜的多样性。比如依托注册的‘总堡大葱’商标,还种植了巨葱。”穆建林告诉记者。

民和县农牧局蔬菜服务中心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民和县蔬菜种植呈现出区域不断扩大、品种更加多样的特点。露地蔬菜由原来的川水乡镇向浅脑山乡镇延伸,设施蔬菜从湟水流域向黄河流域拓展。种植品种上,露地蔬菜由原来的娃娃菜、甘蓝、西葫芦、萝卜等扩大到青豆、百合等,设施蔬菜由辣椒、番茄扩大到花菇、平菇、豇豆等品种。今年全县计划种植蔬菜0.97万亩,中药材1.6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蔬菜种植0.62万亩。

  新技术引领,新模式增收

4月6日,记者走进平安区白沈沟的羊肚菌种植棚里,只见一个个褐色的小菇蕾伴着潮湿温润的空气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显得娇小可人。

种植户王丙德正在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查看自家羊肚菌的长势情况。王丙德在白沈沟种植蔬菜温棚已近十年,去年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他顺应趋势,在自家两座温棚里种上了羊肚菌这一“新鲜玩意儿”,第一批成形的羊肚菌在今年年初就已上市,收益很可观。

王丙德告诉记者:“我以前在塑料大棚里种的是黄瓜、菜瓜、西红柿等蔬菜,现在种羊肚菌比蔬菜要省力些,收入也比较高,所以今年我又承包了两栋羊肚菌棚。”

据平安区农业推广中心研究员靳伟介绍,2017年,平安区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在区农业部门和四川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3年试种,让当地部分农户掌握了羊肚菌的种植技术。“我们将扩大羊肚菌的种植,今年2月底先播种了29个棚,5月份就能上市,现在还有39个棚的反季种植正在种,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

平安区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措施,在原有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培育出一大批名、优、新、特作物种植,特色产业在全区形成一定规模。

年年忙春耕,年年各不同。

大把撒施化肥的“旧模式”不见了,农家肥、有机肥的“新做法”正被村民们津津乐道。在距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十几公里的丰之源大棚生态农业蔬果种植区内,四五辆运输车往刚腾空的温棚里运送农家肥和有机肥。

“现在种田,是农家肥和有机肥唱‘主角’。”农业园区的负责人韩占福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200多亩大棚蔬菜全部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种出的黄瓜、包菜、西红柿等瓜果蔬菜色度好、口感佳,在市场中供不应求。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提高了农作物、瓜果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总寨镇甘二村的设施大棚基地,记者看到蔬菜种植大户王奎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发布蔬菜供求信息、浏览农业网站、了解市场行情,并与外省客商联系蔬菜种植订单。

“如今,只要在农业信息网站上轻轻一点,就能找到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既省时又省力。”王奎告诉记者:“过去,春耕备播农忙时节,遇到技术难题,还得请专家过来。现在手机上都有微信、微博,拍张图片或打开视频语音,直接与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很方便。”

  生态种养,农旅融合

4月5日,记者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看到农民们正在庭院农场忙碌着植树、松土施肥、挖沟排水……

“以前农村人都往城里搬,现在门前屋后都是风景,城里人要花钱到乡下来看风景。”村支部书记信心满满地说。

走进村民李长明家的小院,只见外墙白瓷砖贴面,屋内仿瓷涂料粉刷,铝合金玻璃门窗透亮,没有围墙的院子里除了一片水泥平地,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一些花草,还有小葱、小白菜、辣椒……

听说家乡要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在外闯荡的李长明看到了商机,毅然回乡创业。眼下,他正在精心布置即将开业的农家院,“我们村儿是从山上整体搬迁下来的新村庄,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了自来水,通了天然气,每家每户的小院子就像城里的‘小别墅’似的……”李长明一边指着刚刚栽种的树木,一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平安区已有乡村旅游接待点142家。近几年,平安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迅猛势头,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群众除了通过开办农家乐参与乡村旅游增加收入之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家庭牧场”养殖业。曾经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巴藏沟回族乡下郭尔村,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修建起了“家庭牧场”,村容村貌也大变样,种植业、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扶贫产业的实施,使巴藏沟乡群众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成为了海东市第一个整乡脱贫的乡镇。

  种植中药材 助脱贫增收

春播,往往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大头,而“绿色”是春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

“坑要挖深一点,前后左右间隔宽点,把药苗子栽起才‘肯长’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苏家湾村的一处山头上,“第一书记”贺飞正在给大家“上课”。

村民们在他的指导下,整地打窝、扶苗填土。贫困户马赛尔说,去年,当地政府动员发展种植中药材,他立即把自己的地入股合作社种植黄芪,这样不仅可以分红,还能在栽植黄芪的过程中就近务工,实现在家就业。

转导乡苏家湾村地处民和县东南75公里处,以山地为主,交通不便,水利资源匮乏,当地群众以传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为主。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旺。

为更新村民传统种植观念,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从去年开始,转导乡苏家湾村在民和县林业局的帮扶下大力推行无公害地道中藏药材种植,并以此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村民更好地脱贫致富。

贺飞告诉记者,2017年,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依托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按照“企业+支部+农户”方式,在苏家湾试种了80亩黄芪,亩产达650公斤,亩均收益达1800元,试种成功证明了该村适宜种植黄芪,去年,在全村大面积推广种植1000亩,亩产达750—1000公斤,辐射带动全村77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今春,在苏家湾村的山地中,一场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并形成长效脱贫机制的攻坚战还在持续发力。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村里专门成立了种植中藏药材技术组,由县农、林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甘肃种植大户组成,还聘请了县农、林种植专家担任顾问,不定期地在村里开展技术培训,丰富和提高群众的技术知识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保护和村民致富两者之间,转导乡苏家湾村的干部群众找到了结合点,让劣势成为优势。“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在脱贫攻坚路上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农业春播春耕带来了新的气象。

优质供给加上去,低端供给减下来;“绿色有机”加上去,农药化肥减下来;品牌意识加上去,无序发展减下来……春耕年年有,农情却年年变。我们正在从春耕这一多棱镜里,悄然看到传统农耕方式在新时代的变化,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