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小蝌蚪”游不动的捣蛋基因被找到

2019-04-11 16:34:17

近日,《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锋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以及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彼埃尔F·雷教授共同牵头的男性不育多中心研究成果,发现了导致人类弱畸精子症的新致病基因TTC21A。

据了解,在成年男性体内,圆形的精细胞在睾丸组织的生精小管中生成,并变形为蝌蚪状精子。精子在附睾中成熟,获得运动和受精的能力,通过“长尾巴”摆动游经阴道、宫颈、子宫,在输卵管中与卵子相遇并使其受精。男性的生育力究竟是由精子的哪些指标决定的?张锋介绍,精子头部、尾部以及头尾连接处的异常都会影响精子的游动能力,进而有可能导致男性不育。在临床上有一种弱畸精子症,其临床表现为精子尾部形态异常,精子运动能力下降。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基因突变是弱畸精子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精子中携带着父源染色体与卵子携带的母源染色体一起记录了胎儿发育的基本信息。虽然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精子缺陷可能外观类似,但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时得到的生育结局可能会不同,并且其携带的遗传缺陷可能传递给下一代。”张锋表示,其团队近年来对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鉴定及发病机制进行连续系统性研究,在200余例弱畸精子症患者中鉴定到5例(2.2%)患者携带TTC21A基因的罕见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在65名汉族弱畸精子症患者中鉴定到3例(5%)TTC21A基因的罕见双等位基因突变,在其他人群样本中也发现此类病人。该团队研究发现,TTC21A缺陷患者的精子头尾连接处异常、尾巴多种形态畸形。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验证了TTC21A基因缺陷会导致精子变形过程中的异常。

张锋表示,团队将利用小鼠模型进行大样本量的辅助生殖研究,以明确该类患者的精子是否适合用于体外受精,从而为男性不育的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和临床干预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特约记者宋琼芳 通讯员李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