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驼铃变汽笛 架起“新丝路”

2019-04-22 10:28:00

本报记者 周生来

丝绸古道车马行,绵锦驼队铃声清。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中欧班列,千年之前,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从长安出发撑起一路繁华;千年之后,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汽笛声疾、货运繁忙,“新丝路”焕发勃勃生机。4月19日,记者来到“新丝路”上的“钢铁驼队”,探访他们的货运故事。

从人拉肩扛到高度机械化

今年已经57岁的西安西站新筑车站货运车间副主任孙义然,已经在铁路线上工作37年了,“一辈子就跟货运打交道,那时候的货运工作可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就是纯体力劳动,货物的装卸全凭人力手拉肩扛。装卸一趟车,货运场上热热闹闹得全是人。”孙义然回忆到。

西安西站新筑车站搁在以前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四等小站”,根本没有什么货运业务。自“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以来,新筑车站依托于西安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一跃成为陕西中欧班列开行的起点站,也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站。

2018年10月30日16时,随着X8001次中欧班列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缓缓驶出,标志着陕西中欧班列2018年开行数量首超1000列,当年并创下年度重载率、货运量全国第一。

创下如此成绩的答案就藏在八台忙碌的龙门吊里。“满载货运的集装箱被龙门吊快速吊起完成装车,高度的机械化作业保证了工作效率,负责操作龙门吊的工人很少都喝水。”孙义然说,“这货运的快速发展,其实也是中国铁路快速的一个缩影。”借助“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春风,新筑车站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新筑车站的发展也促进了陕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西安这座深处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了属于自己忙碌的港口。

中欧班列“长安号”跑出新格局

2011年开出首趟渝新欧班列的重庆,一直占据着先机,货值最高曾达中欧班列的八成,开创了四季不停运的先河,还第一个用此通道将国际邮包运输至欧洲。

不过,资料显示早期的中欧班列都是小规模运行,2011年17列,2012年42列,2013年80列。随着成都、郑州、武汉等地加入,开始迅速扩容。

2018年,我国中欧班列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开行中欧班列6300列,同比增长72%。中欧班列“长安号”也实现了从最初的每年开行不足100列到现在1000多列的跨越式增长,扭转了开行之初的“满车去、空车回”的局面,进出口货物基本实现平衡。

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了1235列,创造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个全国第一。孙义然介绍,进出口货物也日益丰富,出口货物以机器、电气设备、纺织原料等为主,进口货物包括北欧的三文鱼、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绿豆等都通过“长安号”摆上中国百姓的餐桌。

“钢铁驼队”往来穿梭,让越来越多内陆企业放眼全球,走向世界。自2016年首次通过“长安号”将哈萨克斯坦面粉运回国内,西安爱菊集团在3年的时间内,已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年产30万吨的油脂厂,并与当地农场主合作建设了150万亩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上千人就业。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期。西安正在着力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与沿线城市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我们将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孙义然说。

“长安号”班列的运力提升,有效带动了陕西省对中亚地区贸易的快速增长。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陕西省进出口总额856.0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475.74亿元,进口380.35亿元,同比增长16.3%。借助“长安号”,陕西正全方位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中国创造”走出去,也使得国外的特色产品走进来,促进了资源的聚集与贸易的发展。

“钢铁驼队”丈量着欧亚的土地。这份工作虽然有许多苦,但心中的自豪让他们感到更加甜蜜。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