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庆端午 吃粽子

2019-06-06 10:49:31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再过几天,阵阵的粽香就要飘荡在临安的大街小巷中,时至今日,包粽子、划龙舟也成了中国人过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先前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走进端午,品尝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粽子的演变

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又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的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粽子的种类

根据食材的不同,如今的粽子已经被分成几十种,一起来看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的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赤豆蜜枣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如今,每逢端午,全国上下都忙着包各式各样鲜美可口的粽子,不仅中国,如今世界各地都开始习惯品尝这种有着竹叶的清香,又不失糯米圆润口感的美食。

粽子带着自己悠久的历史,美味的口感,来到如今的临安城,进到临安的家家户户。

端午节,让我们一起品粽子。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