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巍巍薛家寨:永远镌刻的热血情怀

2019-07-26 10:53:23

 本报记者 柴迎

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峻,山坡灌木丛生,仰视不见寨形。说起薛家寨,这恐怕是最好的形容。也正是因为走势雄奇,使得它在军事上易守难攻。1933年,这里曾发生薛家寨保卫战。

280b6337b38572d7f05aaf6e380fc629_img_584_797_330_324

薛家寨:自古便是屯兵练武之地

薛家寨是照金镇东北5公里处的一座高山石崖,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6公里,形似倒放的葫芦,海拔1619米。薛家寨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闻名遐迩,据考证,北宋丹青圣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薛家寨附近地貌为原型创作的。民间传说,薛家寨是薛刚反唐的屯兵练武之地,其名称也是因此而来。

整座石崖南接箭穿崖,东连黑田峪,北倚李家山,西俯秀房沟,与对面的龙家寨相对峙。石崖接近顶部的峭立绝壁上,依次横贯着四个天然岩洞,可容数百人藏身。绝壁的另一侧,通过老窑沟的一条清溪与兔儿梁的山水相连,直通桥山山脉腹地。据守薛家寨,即可俯视并控制连通耀县、柳林和照金的军事要道(现为柳照公路),进可攻,退可守。

1933年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等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薛家寨成为照金苏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以及红二团和游击队的后方基地。

李妙斋:叱咤风云的英雄式领导人

讲解员介绍,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李妙斋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式领导人,至今在老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1932年冬天,由朱吉祥带路,李妙斋、王金海、田德发等二十余名芋园游击队队员首次登上海拔1619米的薛家寨,从此,薛家寨就成了游击队的大本营。1933年秋天,国民党刘文伯部的一个正规团及四县民团向照金苏区发起了新一轮“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李妙斋带领游击队主力转到高山槐、老爷岭一带与敌作战,以减轻薛家寨大本营的压力。

1933年9月21日拂晓,李妙斋率部队在高山槐、老爷岭打退敌人进攻后刚回到秀房沟,就听到寨上枪声大作,守寨人员大喊游击队主力上寨增援。当时,寨上只留有一个政治保卫队,剩下的是修械所、红军医院、被服厂的工人、医护人员等。当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游击队员顾不得饥饿和疲劳,冒雨奔上山寨。李妙斋命令部队散开,加强了各个哨位的阻击能力。

战斗进行到下午,敌人开始溃退,李妙斋跳出堞墙,吹哨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但是,狡猾的敌人在树林中埋伏了几个狙击手,李妙斋和警卫员武功被冷枪打中,英勇牺牲。据多位老红军回忆,“武功”是这位警卫员的家乡名,直到牺牲,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李妙斋牺牲以后,边区军民十分悲痛。黑田峪群众祁振海家自愿捐出了两口棺材,战友们把李妙斋和武功掩埋在他们牺牲的山坡上。

女游击队员: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

10月15日晚,在叛徒陈克敏带路下,敌人小股部队从后沟把的一条石缝里爬上山寨,守寨门的12名战士很快牺牲,驻守在2号寨中的妇女游击队员们便与敌人接上了火。

经过激烈的战斗,一些队员当场牺牲,剩余20多名向着四号寨子方向边战边退,被敌人追逼到山寨东北的石崖断壁上。敌人一步步逼近,威武不屈的巾帼英豪,视死如归,有的高举引火的麻辫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扣动枪机,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做俘虏;最后20余名战士跃身跳下悬崖,壮烈捐躯。

所幸,有两位革命先辈被山腰的藤蔓和树枝架住,幸存了下来。另外一名跳崖女游击队员同凤云,被人们发现还幸存健在的时候,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母亲是伟大的!”采访当日,同凤云的儿子和儿媳告诉记者,得知母亲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他们甚至都不敢相信。“之后的生活中,母亲的眼眶总是红的,许是以前流泪太多的缘故。每当跟我们说起跳崖时的情景,她也是几度无法继续。”在儿子高安平的记忆里,母亲的腰一直是歪的,一到下雨天就会疼,这都是跳崖摔坏了腰落下的病根儿。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