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追寻邓宝珊将军的传奇一生

2019-07-30 10:19:39

本报记者 柴迎

“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内收录着毛主席1944年12月22日写给他的一封感谢信中节选的一段话。一位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如何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度的赞誉?7月29日,记者走进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一探究竟。

3ec50071a69fc24df556f9c57e3cfc15_img_5_1055_276_207

 桃林山庄 穿越历史探寻传奇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记者来到了纪念馆院内的邓宝珊铜像前,“这是我们根据邓宝珊将军所拍摄的一张照片还原而来的,它由铸铜材质制作而成,铜像总高度可达三米,为的是凸显邓宝珊将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更加诠释了邓宝珊将军团结抗日,抵制内战,深明大义,心向和平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听着介绍,愈发觉得这尊雕像威风凛凛。

在司令部的院子内,记者首先关注到的是正前方的三孔土窑。据介绍,这是邓宝珊生前居住并待客议事的地方,也是他指挥作战时的重要场所。中间窑洞正上方有一块匾额“桃林山庄”,这四个字是由于右任先生亲笔所写。

走进桃林山庄,各类展陈不由地会吸引人们驻足,或是枝繁叶茂的白腊树、威风凛凛的将军雕塑,或是立体分明的浮雕墙、凹凸有致的题字壁,亦或是出现在司令部窑洞、西厢房、警卫连医务室里的复原场景……身处其中,穿越历史的感觉顿时特别强烈,不得不让人迫不急待追寻邓宝珊将军的传奇一生。

临危受命 阻止日寇南侵西犯

榆林,“北瞰河套,南蔽延绥,东连太原,西接宁夏”,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称“九边重镇”。抗战爆发后,榆林以北日寇战火已经烧至察哈尔,正在向榆林逼近,向南进而会威胁到陕甘宁边区的安全;榆林以东日寇早已企图突破黄河天险,渡河西犯,此时榆林已经成为阻击日寇南侵西犯的重要屏障,加之榆林城内各路武装争粮抢草,各行其是,群龙无首,局面复杂混乱。

正当此时,邓宝珊临危受命,先后被任命为第21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镇守榆林11年之久。1937年10月17日,他率部进驻榆林;后因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榆林城,邓宝珊为防空隐蔽,于1939年4月将司令部从城内八狮上巷迁到城外金刚寺旁,挖土窑三孔,取名“桃林山庄”。

初到榆林,面对复杂混乱局面,邓宝珊想方设法改善榆林同周边各路军队的关系,团结袍泽,稳定军心,目的是将其全部都凝聚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特别是为了妥善安置驻扎在该地的各路武装,他主动拜会其主要将领,与他们积极协商、划分防区,形成"千里河防"的联合抗日格局,有效阻止了日寇的南侵和西犯,为保障西北大片国土的安全和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次访延 商谈抗战问题

驻榆期间,邓宝珊曾三次到访延安,与中共领导人会面并商谈与陕甘宁边区合作抗战问题,历史上非常著名。

特别是1943年6月,邓宝珊奉国民党中央电召去重庆,重庆方面电示他绕道宁夏赴渝。邓宝珊接电后,说:“不指定路线还罢,指定了,我偏要走延安这条路线”。此时毛主席指示边区一定要大张旗鼓的欢迎这位老朋友的到来,因为这是邓宝珊第二次到访延安,榆林和延安关系联络的中转站在绥德,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接到了负责中途迎接的命令。

6月10日,邓宝珊与《大公报》记者杨令德、晋陕绥边区副参谋长于浚都等一行十余人途经绥德时,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抗大总校校长徐向前、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等策马远迎,无定河两岸八路军列队、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对邓宝珊将军备极礼遇,习仲勋主持并召开了欢迎大会,徐向前和邓宝珊分别作了讲话。

当晚,习仲勋安排邓宝珊在开明绅士刘绍庭家下榻,两人倾心彻夜长谈,由此开启了他们往后数十年的友谊之门。此后,习仲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主动与邓宝珊斡旋沟通,竭力影响邓宝珊接受党的政策主张,促使邓宝珊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支持。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