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定边的红色记忆

2019-08-01 10:18:52

9f62a3a8da4c74ef91e6b04b789c5e84_img_500_931_414_275

本报记者 柴迎

“红军当时就住在我家的窑洞里,走的时候给我们留了两个水壶,这可宝贝得很!”站在红军住过的旧窑洞门口,56岁的董玉飞骄傲的告诉记者,这是红军留给他爷爷的宝贝。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右路第二、第三纵队于17日抵达定边县张崾镇铁角城村,有一部分就住在董玉飞家的几孔窑洞里。

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

铁角城是定边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古村庄,这里从宋代就是陕甘通衢和古战场,至今仍是连接两省(陕西、甘肃)、三市(延安、榆林、庆阳)、四县(环县、华池、定边、吴起)的交通要道。

1935年10月16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取平行线东进。左路第一纵队经黑城岔、慕油坊出甘肃环县,进入定边县木瓜城一带,是夜,毛泽东在木瓜城宿营。右路第二、第三纵队由兴隆山(又称东老爷山)出环县经华池县艾蒿掌,向定边县白马崾前进,17日抵达铁角城,彭德怀的指挥部设在铁角城东老爷山的药王洞中。

当时定边县城尚被敌军占据,但木瓜城和铁角城已属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从此,榆林定边县因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名载史册,如今有关红军将领和士兵感人至深的故事仍在这一带的沟壑大川村落圩场传扬。

 散落民间的红色记忆

毛泽东与中央红军在定边行军、战斗、宿营4天3夜,经过了3个乡20多个村,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转角城村村民董生海告诉记者,红军来这里时他还没有出生,但他从父辈口中听了很多关于红军的事情。红军虽然衣服破烂、身体消瘦,但纪律严明,对待群众和蔼可亲,从不损害庄稼,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一些群众看到饥饿的红军战士,主动给他们送饭送水,可他们宁肯在路边地里刨捡老乡丢弃的洋芋充饥,也不肯要群众的东西吃。即使有的战士吃了群众送来的食物,也坚持放下钱物补偿。就是喝口水也要留下纸条作宣传,说“我们是中央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要北上抗日!”。

贺九林老人回忆起长征年代的所见所闻说:“红军来了,睡的是草垛、打谷场,吃的是野菜、米糊糊;没水没粮,到百姓家买时要么给现钱,要么打欠条,第二年还会找上家门,按照账目将欠款还上。白军来了,却是拍门摔板凳,征粮抢水拉牲口。咱们打心里知道,红军就是老百姓的队伍,这样的队伍,老百姓又怎么能不拥护?”

得到人民群众强烈拥护

定边县张崾镇王塬畔村农民王建福,原先是给富户放羊的,受到西北红军的影响,又听了中央红军的宣传,只有17岁的他当即决定参加红军。王建福为人诚实,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战功,解放后曾担任东北旅顺要塞守备师参谋长和副师长等职,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也是中央红军入陕后,吸收的第一个陕北籍和定边籍战士。

老一辈人讲,毛泽东主席还在张崾镇周小掌村用粗泥大碗喝过水,吃过饭。红军那种纪律严明,团结友爱,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和勇敢善战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当地群众中广泛传颂。

在铁边城,闻讯前来侦查的苏区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队长白凤清及时把中央红军到来的消息通知给定边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玉海。王玉海紧急安排,带领粮秣委员李天鹏积极为中央红军筹集粮食,共送粮食7万多斤,布匹30多匹,有效缓解了红军初来的困难。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