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榆阳产业扶贫扶出“致富经”

2019-09-16 10:30:53

本报讯(记者侯红雷 通讯员高方方)产业扶贫是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榆阳区确定了“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植、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并形成了一系列可效仿的产业脱贫模式。

“榆阳模式”,盘活农村资源。2014年赵家峁村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拉开了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2017年榆阳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之一。通过顶层设计,以点带面,创新推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三条路径”,充分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释放了农业生产活力,理顺了生产关系,为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产业发展保障。

政策扶持,壮大特色产业。2017年以来,该区累计投入区级专项资金1.5亿元,中省市扶持资金296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目前已有83%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享受过政策扶持。今年,该区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在“3+X” 的产业布局基础上创新推出“3+2+X”现代农业产业建设,计划每年投入2亿元产业奖补资金,3年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和一大批增收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

数据显示,2019年区农业农村局累计用于80个贫困村资金7643.7万元,主要发展山地果树、特色种养殖、桑叶加工、到户补助等项目;扶贫办投入资金1110.7万元,用于栽植山地苹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局扶贫专项资金914万元,用于今年退出的19个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建设。

搭建连心桥,激发内生动力。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因此,需要贫困群众的广泛和深度参与,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成为关键一环。近年来,榆阳区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等10余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

与此同时,争取省市资金1340万元,构建16个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3个产业联合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劳务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主体23个,扶持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25个,每个经营主体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奖补资金,累计受益产业贫困户362户,搭起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连心桥,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榆阳区现有产业贫困户1218户3296人,其中今年退出的610户中依靠产业脱贫的有318户929人,计划退出的31个贫困村,也至少有桑叶加工点、养殖、山地苹果、电商等长线产业1至3项。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