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河湟谷地别样的“风景”——走进高原特色小镇④

2019-09-16 11:15:56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驱车穿过海东市平安区喧闹的城区,顺着蜿蜒的公路驶入城郊……终于,前方呈现出河湟谷地别样的风景——青海特色小镇平安驿“袁家村”。在这里开面食馆的魏春莲、开手工粉条作坊的马强,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所有经营户们,有着同样的感受:纵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围绕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为动力,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2018年9月25日,由平安区平安镇张家寨村为基础,建设发展而来的平安驿“袁家村”正式对外开放,在宜游、宜业的发展带动下,当地村民摆脱了从地里“刨食”的传统生活方式,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元增加到了如今的4至5万元。

走进平安驿“袁家村”,古戏楼、老作坊、藏族及土族特色民宅等18个具有时代特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齐聚在这片130多公顷的土地上。城市里早已消失匿迹的茶楼、戏台,以及搅团、破布衫、焪洋芋等特色小吃店以及18座农家院,沿着石板路两侧整齐排开。“第一次来这里是今年春节,地道的青海传统社火,以前常陪爷爷去听青海‘曲儿’,还有小时候住过的土庄廓院,过年去上香的庙宇,在这里我都能找到。”出生在西宁市湟中县总寨镇的张淑珍,自从离开了农村在西宁打拼,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土”味儿被城市的“新”气儿逐步取代。而在这里她重拾阔别已久的味道。

“这里结合了平安古驿文化、河湟谷地各民族文化,是一个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在平安驿“袁家村”副总经理张敏的介绍中,可以清晰的发现“袁家村”的旅游发展,正沿着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 “农牧区着眼承载力、更加注重宜游”这一实现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前进着。

张敏告诉记者,宜游是平安驿“袁家村”发展的根本,并通过“乡愁民俗”的打造已经实现了宜游,而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让当地农民收到了红利。 “袁家村”在规划建设之初,设计人员走访了海东市50多个乡村和民间文化遗址,收集了百余份河湟民居、文化、传统美食及手工工艺的资料,将失落的农村“土”味儿重新塑造了出来。为了让“袁家村”不仅有河湟谷地老村的形,而且还让他有“魂”,民间传统庙会、正月十五闹社火、元宵节浪花灯等活动被引入了进来,最终实现了日均3 万人次的客流量,以及春节七天长假4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近千万元。

“更加注重宜业”也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之一。 “袁家村”在宜游已经实现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入股、技术入股、铺面免租效益分红等十多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周边村民带来环卫、服务、安保等近百个就业岗位,而且还为海东六县区,乃至全省传统手艺人创造了将手艺转化为收益的平台。

在“袁家村”农民出身的马强,在这里开了一间手工粉条生产加工作坊。吸引他来这里的不只是游客所带来的人气,更多的是无成本开店效益分红的“企业+ 农户”的合作模式。 “以前做粉条一年只能挣两三千元,房租、加工和生产成本都得自己承担。但在这里就不同了,房租不用交、原材料‘袁家村’统一配送,我只负责加工好粉条,其余环节一概不要操心,只承担质量责任不必担心市场风险。”马强告诉记者,作坊每月总收入的20%属于他个人, 7 月份他的收入达到了1 万多元,是以前单干时收入的五倍。

来自德令哈市的玉器加工商林鑫,今年一月在“袁家村”开了一家手工玉器加工店和银饰。 “游客多客流量大,宽松的投资环境,是我来这里发展的主要原因。”半年多过去了,林鑫在“袁家村”平均每月有五万多元的收入。

“只要有传统手艺,在‘袁家村’不仅能实现创业,而且还能做大做强自己的手工业。”平安驿“袁家村”企业策划员胡钟月告诉记者,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袁家村”就有十多个店面。 “而且‘袁家村’所有餐饮产业实现了一二三融合发展,从田间生产到作坊加工再到食品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沿着“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的发展之路,平安驿“袁家村”已经形成了宜游带动宜业,宜业又助推宜游的良性循环发展链,带动着当地农民生产模式的转变,让农民实现了增收,为实现生活更富足提供了机会奠定了基础。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