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乡村到“农科城”的嬗变

设区以来,杨凌生产总值增长39倍

2019-09-18 10:16:40

本报讯(记者 柴迎)9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18年,杨凌实现生产总值150.46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1997年)的39倍。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20多年来,杨凌人始终牢记肩负的国家使命,立足“三农”初心不改,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之路,杨凌已经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

我国农业领域“国家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1项

杨凌是著名的“农科城”,拥有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近7000名农业科教人才,形成了农林水领域五大学科群。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万名以上,其中有19人成长为两院院士。

在农作物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方面实力雄厚,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植物新品种。碧蚂1号、矮丰3号、小偃6号、陕农7859等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近年来,西农979作为国家主推品种,已累计推广1.4亿亩。

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占全球设施面积的85%以上。杨凌设施农业科研团队构建的温室主动采光蓄热理论体系及配套设施和技术,解决了困扰我国日光温室的弱光、低温高湿、高价低效、节水节肥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日光温室建造向智能化、集成化、工业化转变。

据悉,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1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677个,近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余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陕西省第一、全国前列。“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农业品牌榜首。

由“乡”到“城”的嬗变 实现生产总值150.46亿元

改革开放初期,杨凌是仅有8.4万城乡人口的小镇,经济基础非常薄弱。2018年,杨凌实现生产总值150.46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1997年)的3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93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15倍;财政总收入23.25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6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2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9倍。

城市建成区扩大近10倍,形成了“六横五纵”城市路网,率先在陕西省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同时引进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城区全面供暖,完成石头河引水工程和新水厂建设,农村幸福院实现村村全覆盖,涉及城乡居民的31项政策全部实现一体化。

此外,杨凌还成功创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引进陕西师范大学附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示范区医院晋级三级医院,与西安八大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杨凌国际马拉松及网球、自行车、汽车越野等群众性赛事蓬勃发展。

杨凌示范区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实效,三河两渠水生态景观改造完成,形成了渭河杨凌段5000亩生态水面。2018年杨凌城市绿化覆盖率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陕西省最低,“农科水韵生态杨凌”的现代田园城市景象初步形成。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