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解码宝丰村① | 千阳:一个贫困村的“暴富”

2019-10-09 14:25:32

宝丰村道路两旁的苹果苗木基地

宝丰村村集体账面上从37.8元到430万元,仅仅用了6年时间。

宝丰村贫困发生率从28%降至0.58%,仅仅用了2年时间。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一夜间暴富?另一组数字是答案:7年间,这个村苹果种植面积从0到2631亩。

这就更蹊跷了,宝丰村曾经以苹果为主导产业,但因不挣钱,果树被村民含着泪挖掉了。

地还是那片地,“伤心果”怎就变成了“致富果”呢?

“是的,地还是那些地,人却不完全是原来的人。重要是,种植观念和种植技术有了脱胎换骨转变。”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刚说,苹果产业让“人多留下难、地多增收难、沟多行路难”的宝丰村换了个样。

1

宝丰村村民服务中心

好马也吃回头草

2013年初,千阳县大力支持发展山地矮砧苹果,刚上任不久的宝丰村村支部书记张永刚锐地觉察到“机会来了”。

但!曾经苹果种植的失败经历,让大部分村民心有疑虑。会不会再次挖掉苹果树,重新种麦子和玉米?

苹果树的老化、管理技术的落后,加之大改形、强拉枝等新技术推广的“水土不服”,过去种植苹果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宝丰村的乔化苹果树已经被自然淘汰。

“重新种植苹果,投入大、见效慢,还要花时间和精力管理,意味着前几年基本是只砸钱不见利,群众有顾虑也属正常。”张永敏说。

为了抢抓有利机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商讨,并带着村民外出参观学习。

在甘肃静宁,得知一亩苹果的毛收入能达3万元时,参观学习的村民当晚失眠了,在宝丰村,一亩小麦最好的收益也不过1千元。几次学习考察回来,村民思想松动了,开始尝试建园种苹果。

相比传统果树,这次宝丰村栽种的新品种矮砧苹果,低矮瘦小、枝叶稀疏,但结出的果子却又大又多,需要木杆、铁丝固定支撑,产量也较以前高出3倍,3年可挂果。

更让村民开眼的是,高纺锤树形节省了近80%土地,为以后实现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作业打下了基础。

让每家每户都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宝丰村坚持以农户为主,限制外来大户垄断,承包的果园面积基本在3到5亩。

政策一出,村主任王宝贤却成了“例外”。

为了流转的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宝丰村规定一亩果园100元押金,一次交三年,最后用做承包费。一听还要交钱,有些村民反悔了。

原本承包5亩果园的王宝贤,带头承包6户村民“撂下”的园子,一次性要交了7800元押金。

2013年10月,王宝贤把自家的一头奶牛卖了,用来交押金和补贴果园。他每个月1120元的工资,也全都投进了果园里,“现在我有28亩果园,是村里种植面积最多的户。村干部带头,老百姓才愿跟进。”

村民沈爱乾之前在乾县打工,亲眼看见过苹果带来的好收益,纵然自己没有任何经验,还是想积极试一试。

“苗子、化肥是村里给的,专家、技术员过来讲技术,还有啥可担心的呢”,沈爱乾说,“务果比打工强多了。”为了种好苹果,沈爱乾的媳妇也不在城里干家政了,两个人一心扑在10亩果园里。

冬天信心十足栽下的苹果树,春天就给沈爱乾出了个难题。2014年3月,眼看别人家果树纷纷抽出新芽,自家的果树却丝毫不见动静,沈爱乾在地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摸不着头脑。

张永刚听说后,马上来到园子里查看。转了一圈果园,掏了一棵树坑,他立刻解了迷:“赶紧浇水,果树缺水,再不浇水就要死完了。”

这时沈爱乾才知道,由于冬天水没有浇足,果树才发不了芽。按照张书记说的方法浇了水,一周后果树抽出了新芽。

2

挫折中“成才”的村民

光富口袋的是土豪,脑袋富了才是富豪。

2018年4月,一场罕见的倒春寒突袭华北、西北苹果主产区。气温从25度骤降至零下7度,并持续了数个小时。

这次霜冻的前一年,宝丰村经历了冰雹,初栽苹果的村民还没见着一点利,就被老天爷的连续两年的“考验”吓到了,有人又开始在果园里套种玉米。

村民沈应强的果园也受了灾,幸运的是个别果树开花晚,还留下近一万袋苹果。这次天灾让他意识到,提高管理技术迫在眉睫。

宝鸡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培训班,听到风声的沈应强赶紧去报了名。课堂上听、地里头学、外出参观,两年时间下来,他收获满满,还拿到了中级职业农民的证书。

空闲时,沈应强总是一头扎进好园子里“偷”学技术。哪儿的苹果好,他就专门跑哪儿看。现在他的技术在村里可谓是数一数二,张永刚也由衷夸赞说:“应强家的果园就是标准。”

沈应强很得意,自家的苹果是花了很多心思,肥料是自己从外面拉回来的农家肥,套的袋子是早早订好的透气纸袋,“今年光买袋、套袋、施肥就投进去1万多元,套了5.5万袋。”

为了让村民更好掌握技术,村里每隔一段时间就邀请专家为果农培训,组织技术员给果树打药、点营养液,在务果的关键节点,村干部都会上门督促提醒村民管理果园。

“栽种果树初期,果农担心的销售难,现在看来都不是问题。”村民沈爱乾说,自家今年借了5万元贷款,全部投进苹果园。

2018年,沈应强家的苹果十斤一箱,每箱60到85元,全部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一空。“网上销售,人不见客,客不见果,最重要的是讲诚信。”沈应强说,每一箱出手的苹果,他都敢拍着胸脯保证质量,仅一年就积累了好多回头客。

采访中,宝丰村的不少果农扬言“今年要是不挣钱就得怨命了”。王宝贤只是笑着回应,务农要讲科学、靠技术,不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王宝贤的底气源自于对苹果市场的预判。2018年,不少客商来宝丰村收苹果,却由于没有足够的商品果,无法成批销售。但客商对苹果的质量十分认可,撂下话说:“只要果子好,明年我们‘包场’。”

3

从卖苹果到卖果苗

种子永远比粮食贵,种苗也是如此。

2013年,村里为发展苹果产业购买种苗时,张永刚发现市面上的苗子质量参差不齐。

“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培养苗子呢?”在向多位专家咨询后,宝丰村明晰了自己产业发展之路。

“长线建园子、短线育苗子、集体搭载、群众做主。”合作社发展苗木,村民自建苹果园,两条腿走路。

2016年,宝丰村的合作社再次启动,在七组流转了120亩土地,建成了高标准矮化自根砧苹果园,还“搭载”了131户贫困户。

1年下来,村里一下收入了50万元。有了钱的宝丰村“胃口”更大了,2017年,合作社的“触角”伸向邻居王家庄,跨村流转120亩土地,用于建矮化自根砧苗圃。

通过繁育自根砧苹果大苗25万株,宝丰村苗木销售纯收入就达到了200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分红3300元,连分三年。

除此之外,宝丰村还引进了海升集团,建成了千亩山地有机苹果基地,为苹果产业发展壮大树立了样板,也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机会。

张永刚算了一笔账。村民流转土地800元一亩,企业给村民一株苗子提成2元,一亩地2000株苗就4000元,村民给企业打工平均一天60元的工资。“这样,村民至少有流转土地的租金、果园的利润和打工的工资三份收入。一年下来,一户至少能拿7000元以上。”

53岁的贫困户何爱阳就在这笔账单上。曾经村里入户摸底时,何爱阳对现在的困窘生活毫不在乎。张永刚却对他说:“一个人负担轻,要把日子过到前头去。”

老何听完没有在意,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张永刚又来了,急乎乎地让他赶紧拾掇家具,准备盖新房,说是给他争取的盖房补助到位了。

有了盼头的何爱阳,开始在果园务工,一年下来收入达到3万多元。看村里热火朝天发展苹果,他也搞起3亩果园,“不能总拖村里的后腿啊。”

2017年,宝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122户贫困户摘掉帽子,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8%。村集体账户上资金也从37.8元暴涨到430余万元,现在育的71万株苹果苗,预计可变现600万元。在中国好苹果大赛2018年度总决赛上,宝丰村盛园苹果种植合作社种植的华硕苹果荣获优胜奖。

今年,宝丰村已经建起冷库,并成立专门的销售团队,设计好了苹果外包装,计划对村民的果子统一收购,为村民争取最大利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