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怎样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养

2019-11-13 10:18:50

P020191113308253500672

今年7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路线逐渐清晰。其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中小学生的健康社会关注、亿万家庭关心,是整个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那么,健康中国来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何为?如何对接健康中国的目标,破解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近视防控难题?怎样才能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帮助孩子迈向“主动健康”?

学校体育活动怎样才能更有效?

【加强运动技能传授、体医融合,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至少达到50%和60%。而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57%,虽然上升趋势明显,但距离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最近几年,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持续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并围绕抽查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虽然有些改善,但整体上仍然比较严峻。我们发现,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要更加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持续不断地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表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从“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就是要提高学校体育活动中“中高强度”活动的时间比例。

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标尺,其本身的效度再次被严格审视。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王家宏呼吁,要研究调整现有标准,例如加入体育技能的相关内容等。

王家宏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没有要求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过去在讨论学校体育时,往往只重视它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学校体育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当前,体育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从“重医”向“重防”转变,让运动“处方”发挥慢性病预防的作用,体医融合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方向。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体医融合在实践层面迈出坚实一步。该中心主任郭建军这些年在与医生的不断交流中,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要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在他看来,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医融合的前提。体医融合要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并保证运动的可持续性。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应是维护生命的教育,学生体育必须有新的内容,以孩子为核心推动健康革命。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方位界定了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实现路径,即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并且学校要组织经常性锻炼和训练,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王登峰表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对学校体育内容、目标、价值的“移风易俗”,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改天换地”,加大体育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学校体育能够“增”上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相关工作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考试之外,在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素质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育怎样有效融合?

【健全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改进健康教育模式】

“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决定因素,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并且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余小鸣看来,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最佳途径。

余小鸣表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不管是在认知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问题都非常突出,致使健康教育成了可吃可不吃的“自助餐”,地位尴尬。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提出健康教育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同时指出“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

“这条说明在推进过程中变成了天气不好才上“体育与健康”课,与当初纲要制定的初衷相违背。”余小鸣建议说,健康教育首先要有系统的顶层政策引领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明确在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健康教育所处的地位、位置,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由谁提供健康教育,并在学科教学、课程课时方面有相关的硬性规定。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适切性问题也凸显出来,当年纲要提出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5个方面的内容,但纲要发布至今的十余年,学生面临的健康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肥胖、近视、心理健康等新问题几乎成为社会问题。

记者注意到,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列入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10月29日教育部于珠海举行的发布会上,王登峰介绍,将把食品健康与营养健康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与整个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间,还存在如何协调共生的问题。”余小鸣说,健康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被碎片化地分解在了不同的学科,很难让学生形成对健康相对完整的认识。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芳丽同样认为,目前健康教育体系性不强、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缺乏大中小幼系统化、逻辑性、递进衔接的一体化思维。

学校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学科教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余小鸣看来,一是可以在现有政策下,更好地把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解决多年来体育与健康“两张皮”现象,具体来看,两者之间相同的部分可以融合教学,交叉的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不同的内容可以并行教学。二是可在目前碎片化的课程架构中,探索搭建各个学科间融合发展的桥梁,以及与学校常规工作等实际相结合的模式。

为改变以往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分割开来的模式,王家宏还建议,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中间,结合健身指导,融入营养配给、保健卫生知识、疾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在刘芳丽看来,大中小幼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构建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育水平、动作发展特点,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流行病学证据、各类死因死亡率、全球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人口形势变化,教育、卫生与健康领域新的指导思想和一些成功的国际经验进行内容体系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与体育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刘芳丽表示,构建贯穿全教育生涯的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帮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提高对健康的理解,树立对个体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小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获得促进健康所必需的能力,具备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素养,理智地选择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地使用各种健康服务资源,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健康挑战,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青少年近视防控难题怎么破?

【防治结合,建立健全近视防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近视防控目标无疑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最集中和敏感的话题。

“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18年8月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2023年、2030年为时间节点,明确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目标。其中,到2030年,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要控制在38%、60%和70%以下。

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经上升为国家行动,一场覆盖政府、学校、市场、家庭、医疗卫生机构的近视防控攻坚战悄然打响。

去年12月,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进行了摸底,基本掌握了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本底数据”: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这成为监控未来近视状态走向的基础线,以及评价防控工作是否有效的依据。

截至今年9月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跟各省(区、市)签订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责任书。这是首次由两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就一项专项工作签订责任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视。

各省份也纷纷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建立了分工明确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系列举措破解了长期以来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统一领导和协同体系的难题。

为从源头上遏制近视,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强化体育锻炼,推动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引导督促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开展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规范市场行为。不少地区和学校改善了教室采光照明,把课桌椅换成了可调式。

据介绍,以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主体内容为依据,研制了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办法,明确对省级人民政府的评议考核细则,将于近期按程序印发实施。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化建设等,作为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

面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电子产品带来的用眼负担过重,家庭在近视防控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的观察中,以往,新学期伊始,学生视力检查会比上学期刚考试完的时候好,而现在,孩子在假期要么被安排更多补课,要么乘机在智能手机上狠狠玩。“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考上大学,是家长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人生期盼,这对于真正实现减少学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有很大影响。家长要真正有效监控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强度,并切实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

此外,当前近视“重治轻防”的观念尚未得到改观。“每个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视力保护,但是往往没近视的时候大家都意识不到,一旦近视,希望赶快有什么办法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提醒家长,现在还没有能够真正彻底解决近视的技术或者辅助用品,应该在孩子没近视的时候及时关注和预防。

怎样帮助孩子迈向“主动健康”?

【学生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的调研数据显示,由于青少年在社区不容易找到健身场所、缺乏相应的组织带动,青少年上学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周末和节假日,而在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久坐时间明显增加。

对此,陈佩杰呼吁,加强社区体育建设,让青少年在学校体育中获得的健康效益得到延伸。家长也要认识到久坐行为对孩子健康的危害,转变孩子的成长成才观念。

社会把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焦虑矛头对准了学校教育不力,但当前的一个逐渐凝聚的共识是,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现在依然认定学校是增长学业的地方,没有认识到学业与健康互利互惠的关系,没有真正把与健康相关的政策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另一方面,家庭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健康风险的认识,觉得青少年很健康,对学校提不提供健康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余小鸣看来,要转变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健康对于孩子成长起到的基础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学校是关键的一环,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不是光发生在课堂和学校,也是融入到生活中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日常点滴,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上要共担责任。”余小鸣说。

记者也注意到,不管是学校体育、近视防控,还是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家庭教育正在成为越来越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开篇就提出了家庭防控近视的6条倡议性措施,强调家庭对于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重大影响和决定性意义。此次“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与以往发布的学校体育文件的要求相比,明确学生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的要求,其中家庭应保证孩子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家庭的作用对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最重要的。”王登峰说,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让孩子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生活、娱乐、人际交往的习惯,这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王登峰介绍,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教育系统正在采取措施,试点推进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给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求与父母一起完成,通过家校的合作,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来促进学生在家庭里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

“健康促进行动,其实是一场文化运动,体育文化、健身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的课堂上,它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或者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王登峰说。

■访谈

转观念改评价抓落实

——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巡视员廖文科谈如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常魏魏本报记者李小伟

“健康中国”来了,学校如何对接“健康中国”目标?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教育部门应有何作为?如何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为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巡视员廖文科。

记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如何对接“健康中国”目标?

廖文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和举措,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措施越来越细,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些文件和举措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许多都还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

许多学校还未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工作经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校和家长也应转变评价方式,要改变“好孩子就是学习好”的传统观念,不能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分。

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能光喊口号,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有效推进具体任务的贯彻落实。抓落实关键在于完善问责机制,要让问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各地各学校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达标的学校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大对有关责任人的问责力度。

记者:建设健康中国关键要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进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教育部门该如何做?

廖文科: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基础在学校。因此,强化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乃当务之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记者:学校体育如何通过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廖文科: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身体素养缺失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偏离,只注重报数据,并没有把它作为激励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学校应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部分测试内容作为学生体育达标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养。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