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年纪轻轻 她为什么能受邀观摩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2019-12-14 11:39:42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郭亚丽 夏添)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胡诗成受邀观礼,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年纪轻轻的她为什么能获得这个难得的机会,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今年五月获国际科创大赛一等奖

曾阅读几百篇文献挖掘实验深层次意义

胡诗成的观礼资格来自她于今年5月参与的一项比赛——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以下简称 ISEF),这个比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小诺贝尔奖”的美誉,胡诗成在比赛中不仅摘得能源化学学科一等奖及学科最佳奖,同时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奖,并受邀现场观摩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复盘整个参赛过程,胡诗成表示,在ISEF赛场布展时看到其他参赛选手制作的展板,才发现自己准备的展板其实并不占优势,准备好的演讲也不够吸引人。当时的她心里其实也有点慌,“这意味着我无法把项目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评委”,面对当时的处境,唯一的选择就是随机应变。胡诗成的研究课题是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了让评委更直观地了解课题,她的解决方案是:在展位前另外贴几张A3纸,在A3纸上用人工光合作用来更形象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这个应急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胡诗成回忆,上午的时候只有两位评委来了解自己的项目,下午时她的展位前一共来了13位评委。

“到ISEF的时候,那些评委会问非常深入的问题”,胡诗成总结经验时表示,赛前对课题的研究和理解都要做到深入,尤其是对于生物、化学学科的学生来说,在做出实验结果后更要有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要让实验并不仅仅是得到实验结果,而是能挖掘出更多的理论因素。胡诗成介绍,自己做完课题之后曾阅读几百篇文献去挖掘实验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初三起自学大学化学

高中师从复旦大学教授做科研

胡诗成对化学的兴趣源于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当时,她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了美国的一个夏校,学生需要在三周时间内学完高中化学,但是胡诗成觉得这个过程对她来说非常轻松。“学的越多,越觉得从分子角度看世界、研究这个变化的科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回国之后,她便开始接触大学化学,由于所在的学校初中升高中是直升考,因而胡诗成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

高一时,胡诗成已经基本学完了大一和大二的理论化学。她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想法,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实验室进行尝试。这个时候,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进入她的视野,这项计划能够让中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验室去做实验,胡诗成便积极报了名,如愿加入复旦大学教授郑耿锋课题组,踏上了科研之旅,ISEF的获奖课题也是由此而来。

导师高标准严要求

未来希望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在郑耿锋的指导下,胡诗成将电催化二氧化碳作为研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高一暑假结束后,胡诗成把暑假工作进展总结成一份30多页的PPT汇报给郑耿锋,获得了很多修改意见。

郑耿锋表示:“我是按照对研究生学术汇报的规范提出要求,原本并不期待一名高中生能把这些修改都完成。但出乎我意料,她仅用了两天,就给出了一份几乎全新的PPT汇报,很好地完成了我提出的那些要求。”惊讶之余,郑耿锋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补充新的实验表征、对比数据等。那时,胡诗成已是高二开学,功课和升学压力比高一更加紧迫,但她仍然利用周末时间去实验室完善课题。

“导师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化学家一样思考,如何去做科研。有的时候他的一句点拨就会让我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他的一句话可能也会让我对下一个课题往哪个方向走有非常大的想法或改变。”胡诗成说。

在胡诗成看来,学科竞赛与科学探究各有魅力,是两种不同的体验,相比之下她更享受科研,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行工业化应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及能源问题。在今年10月底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胡诗成也曾与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进行“头脑风暴”。她表示,无论是观摩诺贝尔颁奖典礼,还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和自己仰慕已久的“科学大咖”面对面交流,都是非常不一般的体验,会对自己今后的科学发展有所启发。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