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就是保住民生源头

2020-02-26 16:42:51

“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话题,关乎百姓生活,关乎社会安宁。特殊时期,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检验着我国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还考验着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供应体系建设。

疫情当前,全国部分城市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农产品跨界运输受到限制,物价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局部地区甚至一度出现过抢购现象。据我了解,对很多能自给自足的乡村而言,那里的生活似乎并未因“封闭”受到太大影响。但对小城镇而言,有不少农贸市场关闭,散落在街市中的小超市也无菜可卖。相较而言,大城市的蔬菜供应基本有保障,但价格高了许多。从网络上流行的“送一捧蔬菜”成为走俏礼物,不难看出蔬菜的供需关系确实比较紧张。

诸多现象暴露出的短板引人深思,其中有两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

第一,什么样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能更灵活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农产品供给?这次疫情中,小农户个体经营只能保障“够自己吃”,对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有一定意义,但对市场保障的贡献微乎其微;大农场经营模式面临雇工难问题,对民生保障可靠性比较低。相对前两者而言,对市场保障最大、生产方式最灵活的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雇工和隔离成本较低,他们开展正常生产基本不会增加防疫风险。由此可以看到,这样的农业经营模式,是相对安全、有保障的。

第二,农产品生产出来,还要运得出去,才是有效供给。妥善进行交通管理,保障农产品运输顺畅,能有效打通蔬菜、米面供应的“肠梗阻”。因此,建议在做好相应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对重要农产品运输发放特别通行证。除了这些直接关系民生的产品外,还有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与运输也要得到保障。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已经到了,全国上下一定要营造起支持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全力保证当前的农资供应。我们一定要看到,维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就是保护“菜篮子”“米袋子”的源头。(作者:朱启臻,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记者 李晓、蒋正翔、王斯敏、蒋新军、王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