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青海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开新局

2020-06-10 17:22:36

1

互助乡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图片由省委组织部提供

2

活跃在互助乡村的文艺演出队。

3

地方特产销售专柜。 通讯员 青组

青海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启动以来,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克服一切能够克服的困难,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符合青藏高原实际、地域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振兴之路,改变了村容村貌、富裕了农村农民,截至5月底,我省共有4111个行政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9.2%。

横下一条心 拧成一股绳

“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破零’工程全覆盖。”时间回溯到2018年6月22日,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启动大会作出了郑重承诺。而当时,全省行政村集体经济“空壳”率高达78.6%,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穷省、人口小省,要兑现这份庄严的承诺,非立下愚公移山志不可,非凝聚力量科学施策不可,非咬定青山苦干实干不可。

言必信,行必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担任组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宇燕等3名省级领导干部任副组长的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达20余家,所有涉农部门全部纳入,下设了综合协调、产业指导、资金支持三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省委组织部1名分管副部长和省政府2名副秘书长担任组长,并明确了专项工作组议事规则和职责任务。

同时,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参照省级模式,普遍成立领导小组。短短1个月时间内,就全面建立了“省级抓统筹、市州抓组织、县乡抓落实、村级抓实施”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破零”工程领导到位、协调有力、推进有方。

近两年时间以来,省“破零”工程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宏观指导,把“破零”工程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一体推进,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梳理问题、推动落实。综合协调、产业指导、资金支持三个专项工作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负责指导各地制定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推广典型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开展资金整合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运行监管工作,各方优势资源被有效调动,为推动“破零”工程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擎起一面旗 点亮一个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省委组织部立足部门职能,聚焦强化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提升组织力,拿出一系列硬举措实举措,在加强党组织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全面领导,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2019年5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的意见》,从健全基层组织、完善组织制度、建强骨干力量、强化党建引领、从严教育管理、强化组织保障6个方面,提出21项重点任务86条具体措施,确立了基层党建工作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变的新思路,为今后3年的基层党建定下了主基调。

随后,省委组织部又陆续出台了3份配套文件,撑起了农村党建的“四梁八柱”。《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若干措施》,为强化农村党建的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指明了具体路径;《青海省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指导标准(试行)》,为选拔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党组织书记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标准;《青海省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创新了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体制机制,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提级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人难选、人难用、人难管”的问题,走在了全国前列。

针对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和缺少集体经济带头人的实际,我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整顿了36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192名,推动一大批“能人”扎根基层。各级组织、扶贫、农业农村、金融等部门组织培训村集体经济带头人3940人(次),覆盖率达95%,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层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打好一副牌 蹚出一条路

青海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大部分行政村底子薄、基础差,手里的“好牌”少之又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极为有限,只能走自己的路。

坚持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我省村集体经济之所以薄弱,既有体制机制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有认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限制的问题,而且各地各村差异较大,有的土地、林地、水等资源禀赋差,缺乏发展条件;有的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财政支持力度小,扶持政策不健全;还有的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针对这些问题,省“破零”工程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各部门对本地区所属各村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村“两委”能力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逐村建立了台账,按照“一村一策”制定发展计划。

坚持先易后难,加强分类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省把全省4146个行政村按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分成了3类:有一定集体经济收入和积累、急需发展壮大的为一类村;“两委”班子强、有较好资源禀赋和发展思路、项目的为二类村;“两委”班子能力较弱、发展条件较差、发展思路不清的为三类村。按照不同类型精准施策,先推动一类村发展壮大、二类村率先“破零”,再推动三类村稳步“破零”,做到先容易后困难、边总结边推进,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益经验指导行动。

坚持因村施策,确保稳操胜券。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集体股份分红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利用集体资源型等7种发展模式。全省各地在此基础上立足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涌现出了西宁市湟源县池汉村发展物业经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村“变废坑为宝盆”发展生态旅游、海东市乐都区新庄村等抱团发展乡村旅游、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蒙古村兴办超市宾馆等经营实体、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新泉村搞活家政服务、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走有机畜牧业“拉格日”模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推行村企联建“1+1”行动等一大批优秀典型,实现了特色牌先打、好牌主打、差牌巧打,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

钻下一口井 激活一汪泉

“好的资源条件加上上级扶持资金和政策,为我们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海南州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的一席话道出了大史家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关键原因。在党委政府历年来的扶持带动下,这个坐落在黄河南岸川水地区的村庄,已经建成了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养殖合作社、扶贫产业园3个村办集体企业,企业固定资产达2300万元,年总产值达1130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推动“破零”工程进程中,面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实,我省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十三五”第一批47.16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先后投入资金31.26亿元,完成了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村级电站联建任务。另一方面,争取到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支持,连续5年每年遴选413个村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每村安排50万元,集中打造一批示范村,为高质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3.58亿元,在全省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中,每村安排100万元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2145个村初见成效,实现村级收益8153万元。对旅游业发展较好的208个村,再“挤出”6.24亿元,按照每村300万元进行专门支持,成功打造了“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在政策扶持方面,省“破零”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作为,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两年内累计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7个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文件,涵盖了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税费减免、工商登记、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金融支持、干部人才支撑、村党组织建设等领域,为各地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清理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压实一份责 耕好一方田

为确保各地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责,我省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实地调研、评议考核等强有力措施,不断在压实“破零”工程各项责任上下功夫。

两年来,省“破零”工程领导小组先后召开4次会议,始终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紧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进展,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明确发展方向,确保各地各有关部门始终绷紧发展之弦。

2019年8月,省委组织部召集各市、县“破零”工程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负责人,在4个市州分片区召开全省基层党建观摩会,对各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示范点进行集中观摩,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先后2次组成调研督导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深入8个市州部分县乡村实地调研督导“破零”工程,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其中《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喜”与“忧”》对进一步推动“破零”工程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破零”工程作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必考必评内容,作为市(州)委组织部长向省委组织部年度述职的必述必评内容,逐级压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主体责任和组织部门的牵头责任,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记者 何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