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五子”联动融通“十堵”

山阳县促就业稳易地移民搬迁根基

2020-06-11 10:29:00

山阳县采取搭台子、摸底子、送位子、结对子、办厂子“五子”联动,融通就业创业十大堵点的办法,努力做好易地移民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工作,截至目前,该县104个移民搬迁安置点的33762户中,已实现就业46217人,占比83.9%,为做好异地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垫上了一块硬根基。 

山阳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差,而且地质灾害频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那些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山民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是工作的一个重点。 

安居、乐业,是人生相辅相成的两大要素。搬迁仅仅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让这些山民搬迁后能“安居”的关键是“乐业”。为此,山阳县紧盯短板、弱项、不足,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创造宜居宜业、安居乐业新环境,由山阳县人社部门牵头,各镇办及扶贫、就业管理等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按照“搭台子、摸底子、送位子、结对子、办厂子”的“五子联动”工作思路,和“一站两司”帮扶模式,盘活县内、县外两大市场资源,疏通十大渠道堵点,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就业服务工作。 

建立县镇村点(安置点)四级移民搬迁就业帮扶体系,对39个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点,由山阳县人社局和镇(办)组建11个就业帮扶工作队,对65个800人以下的小型安置点,由镇村组建就业帮扶工作队,依托村(社)两委会组建安置点村(社)劳务工作站,优化物业公司服务职能,引进人力资源公司,推行“一站两司”帮扶模式,建立安置点岗位信息常态化推送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就业帮扶服务。组织开展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就业相关信息摸排工作,按照“一库五册”(贫困劳动力名册、就业培训人员名册、转移就业人员名册、自主创业人员名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名册)的要求,建立安置点就业扶贫工作台账,精准掌握搬迁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岗位需求、就业意向等状况。按照“因人施训、因产施训、因岗定训”的原则,大力推广订单型、定向型、岗前型、代训型等就业培训,增强搬迁劳动力就业竞争力。通过搭台摸底,健全帮扶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按照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对口帮扶转移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工贸企业安置一批、社区工厂基地吸纳一批、产业发展吸纳一批、苏陕协作帮扶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的“两转移、两带动、两安置、两吸纳、一帮扶、一提升”的思路,疏通融合十大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门路。对于“能转移,可输出”的搬迁劳动力,依托山阳县人社部门就业岗位储备库筛选出的合适的工作岗位,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持续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推动外出转移就业;对于“能转移,需就近”的搬迁贫困劳动力,通过该县县内产业园、工厂、基地、车间等各类企业和个体户开发就业岗位,帮助就近就业;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搬迁贫困劳动力,通过多渠道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通过送位子,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包扶干部与就业对象的精准对接,人力资源公司“量身定做”的就业岗位与待岗人员的精准对接,书记镇长与未脱贫户、边缘户、监测户等重点就业对象“双长制”包抓的精准对接“三个精准”的易地扶贫搬迁帮扶机制,实现精准帮扶。在此基础上,他们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因人因地制宜,大力兴办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目前,山阳县104个安置点,有60个安置点已实现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全覆盖。对具备建设条件的28个安置点,规划建设17个社区工厂、5个扶贫车间。6月底15个社区工厂完成主体建设,5个扶贫车间完成房屋的回收、租赁和改造并招商运营。9月底完成2个社区工厂建设,并完成已建15个社区工厂的招商运营。12月底实现88个移民安置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全覆盖。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16个分散安置点,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扶贫基地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最终实现移民搬迁安置点产业园、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全覆盖,确保移民搬迁户“挪出穷窝子、扎下福根子、融入新圈子、过上好日子”。本报记者 叶瑛 通讯员 王荣金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