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历史答卷

——汉中市南郑区实现整区脱贫摘帽侧记

2020-07-10 15:19:38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汉中市南郑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多年夙愿,今朝得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南郑大地,58万南郑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从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到1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7490户78799人走出贫困沼泽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3%降至1.13%……数字的背后是南郑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带领全区人民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举措,奋力书写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 

党建领航脱贫路 

一家家特色农家小院,一条条生机盎然乡间道路,小桥流水、花海梯田、月季花园等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汉山脚下的汉山街道办汉山村的幸福画卷里,一笔一画都透露着南郑区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责任与担当、心血和决心。 

今年58岁的李文忠是汉山村党总支书记,这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村上的“领头雁”,带领着汉山村把“荒山荒岭”变成“绿色海洋”,让村民从“靠山吃山”到“创业共富”。 

以建设汉山田园综合体为契机,汉山村率先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功能,先后引进建成以猕猴桃、月季花为主导的5个种植基地,核心区3000亩,带动17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 

南郑区始终把抓落实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住手上,严格落实“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要求,按照“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组实施、攻坚队包联、镇村抓落实”的作战模式,实行区级干部包村、干部包户,185个单位结对帮扶111个贫困村,派驻111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形成“层层有责、人人担责”的责任链条。 

 产业开出致富花 

走进位于阳春镇陈村的昂格罗马农业发展公司,樱桃、红梨、桃树、牡丹连成一片,林下鸡叫声、鹅鸣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之前我来陈村实地考察过,2014年镇上招商引资,我就来这儿投资发展大樱桃、杨梅等产业,看好的就是这里的环境。”汉中昂格罗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施金云表示。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以杨梅、樱桃、红梨等果树为核心,配套实施生态乌鸡和大白鹅养殖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等一体发展。2019年实施设施大樱桃基地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年存栏2万只生态散养乌鸡和大白鹅养殖及配套设施,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目前,该公司为园区周边群众每年提供100余个园林管护、养殖管理岗位,其中贫困群众40余人,人均年增收7000余元;向52户贫困户每年发放土地流转费用10万余元。 

山村唱响作战歌 

碑坝片区的座座群山不会忘记:在决战贫困的特殊战役中,历届党委政府履行职责和使命,在一代代筑路人的顽强拼搏下,莽莽米仓山间一道道艰险化作平坦,一个个天堑变成了通途! 

汉通路由汉中经大河坎、牟家坝、小坝、越分水岭下西河口抵朱家坝到四川通江县,境内长118.8公里,1954年四川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属南郑后,陕西省决定民办公助修通这条路,1958年建成通车;2004年,汉通路改建工程让碑坝到城区由7小时缩短到2个多小时,成为连接陕川的一条便捷通道,腊肉、土蜂蜜、山野菜等土特产走出大山;2007年改建为四级沥青路面,后因该段道路行驶的重型车辆较多、多次水毁,严重影响沿线人民的正常通行。 

“天晴硬如钢,下雨一泡汤,风起黄灰扬,上路愁断肠。”当地群众这样调侃着说。2017年10月26日,汉通路西河至陕川界段改建工程拉开序幕。如今,全长36公里、投资2.9亿元的西河至陕川界的汉通路如同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腾起。 

本报记者 谢月 通讯员 肖军 陈菲 纪力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