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中国近卫军》:被松动的禁锢

2020-08-01 17:51:17

作为一名穿军装的编辑,我的工作就是端着“枪”,在茂密的“丛林”里寻找“猎物”。事实证明,肥美的猎物总是倒在深怀期待的猎人枪下。多年来,就在我心灰意冷地准备向后转的时候,我遇到了一只肥硕的黄羊并惊喜地捕获了它,这就是方南江将军创作的关于武警部队生活的军事题材作品《中国近卫军》。

方南江是一位职业军人,父辈也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以《最后一个军礼》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次,他的长篇军旅文学作品《中国近卫军》先后在《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刊物上刊发。可以说,这部风趣幽默的军旅小说像黑森林一样动人。它在语言的魅力中揭开了军旅生活神秘的一角。

在我这样一个军旅编辑的眼光里,军营文化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处处影响着文学表达,因而,军事题材小说往往会受到某些限制。加之作者视野上的局限、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三股钢绳会拧成一条沉重的锁链,紧紧套牢军事文学的步履。

有批评家指出,军事领域其实是个宝藏,潜力很大,但作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显得“很笨重”。那些真正钟情于作品品质的军旅作家,往往在作品中太过强调“军事”、“军人”、“军营”概念,想表达和承载的东西太多。这种“锁链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内容的趣味性。对此,军旅作家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方能突破。

军旅职业生涯对一个军旅作家的影响和启发,《中国近卫军》的作者方南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从小在军营长大,可以尽可能地在军营生活中发现美和思想,并呈现美和思想。同时,对一个军旅作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爱———爱人,爱家,深深地爱着军队和士兵。而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永远是绿色长河中一粒微小的分子。《中国近卫军》对当代军人的理想与价值观多有诠释。

方南江曾说,我的脑子透进了一点亮光,始觉得“不知自己要明确地表达什么”可能是一种进步。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们发现事物的模糊性……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我当然远远达不到这种“很尴尬”的境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认为,与《最近一个军礼》相比,《中国近卫军》更加妙趣横生,其中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的地方随处可见。但这种引人发笑的细节不是《好兵帅克》式的,也不是电视小品中傻乎乎的军人式的,而是透出一种观察生活的智慧、升华生活的能力。方南江从《最后一个军礼》到《中国近卫军》探索了20多年,他的最大飞跃是:作品从沉重变得轻松———从沉重到轻松,军事文学步履中的禁锢好像是松动了。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