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口袋鼓了——美好的生活“干”出来

2020-09-21 16:12:49

外出就业多了,增收渠道广了,内生动力强了……行走在南疆大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心情越来越舒畅,笑容越来越灿烂。

这样的变化令人惊喜。南疆曾深受“三股势力”之害,一些群众受极端思想毒害排斥现代科学知识,拒绝学习掌握就业技能,收入十分有限。妇女长期围着锅台转,受各种所谓的“规矩”约束不能抛头露面,更不用说外出就业了。

如今,特色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参加合作社……人们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不仅实现了脱贫增收,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一种改变生活、改变面貌的强大动力,正在唤醒南疆,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外出就业多了

9月11日中午,阿克陶县巴仁乡创业就业实训基地,午休时间到了,约日古丽·图尔荪走出车间,骑上电瓶车,回家准备吃午饭。

约日古丽是巴仁乡库尔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是就业实训基地一家电子公司的员工,在这工作有1年多了。

浅棕色的头发高高扎起,淡淡的妆容,干净利落的职业女性形象,让人很难想象就在3年前,她还在家务农。

“以前认为女人应该在家里,扫院子、做饭、带孩子、养羊,围着一亩三分地,围着灶台转。多亏村委会和公司领导上门做思想工作,让我们先来试试看。”约日古丽略带羞涩地回忆着。

如今,约日古丽成了一名熟练工,收入稳定,除去日常花销,还有1万元存款。“以前,我买10块钱的菜也得问丈夫要。现在我用挣的钱,给家里买了洗衣机、电视,还能给婆婆、父母零花钱,给孩子交培训费……”约日古丽自豪地说。

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变工人,从土坯房到县城住宅,约日古丽这样的就业故事在南疆四地州比比皆是。新的观念和氛围正在形成,各族群众已经认识到:就业,是摆脱贫困最有效的办法。

早晨6时,吾拉木·木旦力停好小轿车,准时出现在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的杏乡馕合作社。和面、擀面,将薄皮馕拿在手上转两圈,“啪”,贴进馕坑,不一会儿,薄皮馕出炉。

吾拉木有10年的打馕经验,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坪维吾尔族恰皮塔(薄皮馕)制作技艺传承人。

吾拉木告诉记者,以前,他在家打馕带到巴扎上卖,收入不稳定,打一天馕往往要三四天才能卖完。2018年5月,杏乡馕合作社成立,吾拉木报名加入,当年实现家庭人均收入超万元,还买了车,盖了新房。

“现在我们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变生活。我准备在县城买一套楼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吾拉木说。

在家门口的村办工厂、扶贫车间实现了就业,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公益岗位等不同岗位上实现了就业……南疆地区22个深度贫困县和兵团4个深度贫困团场,实施就业扶贫三年规划,2018年至2020年6月,累计帮助2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日的南疆,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劳动力走出家门,走进厂门,从不愿意外出务工就业,到主动参与培训,主动外出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增收渠道广了

9月,和田县田间一片绿油油的核桃树,空气清新。布扎克乡铁热克艾日克村村民阿卜杜合力力·阿卜杜拉家的兔舍里,一只只毛茸茸的兔子悠闲地吃食喝水。

布扎克乡是和田县核桃区域集中乡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卜杜合力力都靠种植几亩核桃维持生活。

“那时生活拮据,大家的想法都是凑合过日子。既想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挣钱,也没有很强的动力。”阿卜杜合力力说。

2019年布扎克乡开展种兔养殖项目,想要改变现状的阿卜杜合力力主动要求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养了100只兔子,当年纯收入达1.2万元。

养了两年兔子,阿卜杜合力力不仅口袋鼓了,想法也更多了。

成立种兔养殖小分队,给村民讲养殖技术,带动56名村民赴阿克苏地区拾棉花……“只要动起来,收入遍地开花。接下来,我想在巴扎租个摊位,开一个冷饮店。”面对今后的生活,阿卜杜合力力有的不仅是干劲,还有想法和规划。

纺织服装、消费电子、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全域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让农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广。

走进阿卜杜如苏力·麦提尼亚孜的家,像是走进了动物园。“除了养殖鸵鸟、孔雀、牛、羊、鸡、鹅,我还是一名建筑工,带着村里10个贫困户,包工干活,每年能挣到不少钱。”9月15日,阿卜杜如苏力喜上眉梢。

阿卜杜如苏力是和田县朗如乡其干力村村民,家有患重病的儿子。从砌墙、刷墙,到带着家人到阿克苏管理红枣地、捡棉花,阿卜杜如苏力拼尽全力,终于挣了些钱盖了新房。生活稳定下来的他,决定一边种地,发展养殖业,一边照顾孩子。

2019年,阿卜杜如苏力成立了和田县朗如乡其干力克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接的活儿越来越多了。”阿卜杜如苏力说。

5只羊变40只,今年买的250只鸡苗一天天长大;用4000元购买的7只孔雀,再养一段时间,可以以每只3000元的价格出售;3只鸵鸟中,2只母鸵鸟每周可以下2个蛋;还有5头牛、35只鸭、150只鹅、7000只鹧鸪……如今,阿卜杜如苏力越干越有劲。

随着各项工作在南疆齐头并进,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增收的渠道也越来越广。各族群众的心更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勤劳的双手,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

内生动力强了

初秋,位于叶城县阿克塔什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片片的红顶新房沐浴在阳光下。

在自家洁净的客厅里,75岁的托合提·木沙尤甫坐在沙发上,与记者分享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喜悦。

“院里种着西红柿、辣子、茄子,屋里有电视、沙发、茶几,在我们这个安置区,晒太阳的闲人少了,大家就跟城里人一样,按时上下班,忙着拿工资呢。”托合提说“工资”两个字时,声调尤其高。

从曾经的封闭保守到如今的开放进取,行走在南疆大地,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生活院落,还有各族群众的精气神。

自信、开放、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南疆群众身上展现出这些现代文明的气质。在莎车县恰热克镇恰热克巴扎村村民比力克孜·赛麦尔身上,记者看到了满满的自信。

比力克孜是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员工,刚到公司时,她觉得很难,一天只能完成100个左右的线圈。

“现在熟练了,每天完成上千个没问题。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存了1.5万元。每天8点起床,做好早餐,梳洗干净后,我会化个淡妆去上班。女儿说,很喜欢现在的妈妈。”说话时,比力克孜的眉宇间流露出笑意。

自信是人们对自身发展状况的认可。像比力克孜一样,越来越多的南疆人转变了观念,学习了技能,找到了工作,改变了生活的状况,从而由内而外散发出自信的神采。

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以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就牵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

放眼南疆,人们焕发了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由以前消极度日到现在主动作为,由以前被动等待到现在勤劳致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了这些内在变化,南疆的明天更加充满希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