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镇安7.8万贫困人口脱贫

贫困发生率降至0.47%

2020-10-23 10:16:00

10月22日,商洛市委宣传部、商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牢记嘱托接续新奋斗攻克堡垒创造新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镇安场)。镇安地处秦岭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万户7.93万人。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2.5万户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47%,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考核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好的县,2019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ed58bc58b12feec8804262fca3d96175_img_391_979_253_164

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 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 

镇安县脱贫期间,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建立了书记负总责、县长抓落实、专职副书记牵总协调抓推进的指挥体系,明确了关键少数领导责任、行业部门指导责任、四支队伍落实责任、包户干部具体责任“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构建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行业部门指导、镇村两级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同时,出台《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办法》,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1200多名优秀干部下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做到了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同时,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倒逼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另外,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每户落实两个以上中长产业;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扶贫工厂(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进行安置,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政策帮扶,实行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县发展板栗60.5万亩、核桃30.8万亩、茶园10.5万亩、桑园6.5万亩、烤烟2.75万亩,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 

今年以来,镇安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投入资金2.9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208个扶贫工厂(车间)吸纳就业4000多人、公益岗位安置6868人,确保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有增长、工资性收入不下降。这一做法,被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推广。 

同时,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县4575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对1.33万户非贫困户的石板房、土坯房全面改造提升,所有农户安全住房全部达标。全面推行“三精管理”模式,“十三五”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043户,建成集中安置点59个,配建产业基地(园区)35个、扶贫工厂(车间)58个。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2800多名教师与贫困学生实行“1+1”结对帮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辍学;针对特殊困难大学生,采取干部群众捐资的形式,建立助学基金204万元,每人每年一次性给予救助6000元。 

另外,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100%,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80%以上。加大政策兜底保障力度,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16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789人,临时救助13465人,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6328人、护理补贴4863人,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扶志扶智添动力推选3050名“扶贫中心户长” 

镇安县多举措扶志扶智添动力。在全县150个村(社区)设立“爱心超市”,变过去简单的“送”为现在靠表现“奖”,形成了“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探索建立“扶贫超市”,由县总工会牵头,组织引导企业员工、单位职工、游客市民,累计购买贫困群众农产品2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注重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关心关爱一线扶贫干部,累计提拔重用优秀扶贫干部233名。广泛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创建活动,对命名的“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报酬每月增加500元,其他村干部增加300元,充分调动了村两委班子工作的积极性。针对基层干部力量不足的实际,公开推选“扶贫中心户长”3050名。 

另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监测预警、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扶贫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1+10”长效机制体系,持续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目前,全县建成光伏电站69座、实现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所有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以上。本报记者 魏建军 叶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