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泥火淬“精灵” 一窑知千年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4: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尧头窑遗址瓮窑烧造区掠影。

与我国上百处知名瓷窑相比,尧头窑只是一处地地道道的北方民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名气不大且在中国陶瓷史上少有记载的民窑,其陶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和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尧头窑遗址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头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尧头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短短几年时间,尧头窑的陶瓷、窑址及其所在的村镇相继成为我国的名瓷、名窑、名村、名镇。尧头窑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国家作出如此评价?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带着好奇,10月23日,记者前往澄城县,踏上了探访尧头窑之旅。

这满地的沧桑,将逝去的辉煌娓娓道来……

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窑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尧”字慢慢地取代了“窑”字。尧头窑生产瓷器有三大优势:附近淙淙不息的洛河水,随处可挖的高岭土、白碱土,储量丰富的煤炭。据说,当地曾有人在古窑址废墟中挖掘出了刻有汉代年号和人名的陶瓷碎片。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明代的澄城县志,记载了澄城“瓷砂始于唐”。

尧头窑是个民窑、土窑,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千百年来,这里烧制的一件件瓮、盆、碗、瓶等,造型古拙浑朴,纹饰简练凝重,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源源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洛河两岸曾广泛流传着这么一条民谣:“收秋不收秋,先看农历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咥米饭。”传说农历五月二十六是农民敬奉糜谷神的日子,如果当天下雨,就是个好兆头。这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道出了尧头窑的名气之大。

尧头窑炉火鼎盛时期,以碗窑、黑窑、瓮窑、砂窑四大传统窑系为主,有瓷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万余件。那个时候的尧头,有个响亮的名字——千户尧头。白日市声喧嚣,入夜亮如白昼。1941年,日军飞机越过黄河侦察,看到尧头窑紫烟缭绕的火热景象,误认为是工业重镇,投下两颗炸弹。尧头窑遗址内至今还遗留着炸弹炸出的深坑。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尧头窑曾经的辉煌被另一种盛况所取代。当时这么一句口头禅颇为流行——“下了尧头坡,矿长比驴多”。而煤炭无序过量的破坏性滥采导致土地下陷、建筑损裂、土壤退化,许多尧头人不得不择地安家,中断了烧制陶瓷的传统……

黄河“精灵” 得遇有缘人

对于吴来宝来说,2006年5月20日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世界重新认识了尧头窑。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许许多多人帮助了我,帮助了尧头窑,尤其是靳之林教授。”吴来宝说。

今年64岁的吴来宝是澄城县文化馆原馆长,十分热爱民俗文化。2002年他看到国家实施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新闻后,就开始关注、研究尧头窑。2004年,吴来宝带着尧头窑陶瓷、澄城刺绣等民间艺术品参加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全省民间美术观摩展。在这里,吴来宝遇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那次靳教授在我们澄城展区看展品时,对尧头窑陶瓷爱不释手。”吴来宝回忆道,“靳教授说,尧头窑陶瓷这么好的釉色,这么好的器型,这么悠久的历史,他跑了全国十几个省,几十座窑口,没有见过这么有文化内涵的。”展览结束后没几天,靳之林就来到澄城县,与吴来宝等人一起前往尧头窑遗址考察。尧头窑遗址的丰富和完整让靳之林十分激动,他挥笔题写了“澄城陶瓷,黄河之精,华夏之灵”12个雄浑大字,给予了尧头窑陶瓷极高的评价。

离开尧头窑遗址前,靳之林反复叮嘱吴来宝,要认真保护尧头窑遗址,要大力收集尧头窑文物,要为尧头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基础工作。随后两年间,靳之林又多次来到澄城县,只为了尧头窑。他在《魂系尧头》一文中写道:“每当我强烈地渴望召唤民族精神力量的时刻,我就想到了尧头窑,就情不自禁地跑到澄城,感受由仰韶文化彩陶一直到尧头窑陶瓷延续至今没有断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不是采风,而是采气,采天地之气,采华夏之气。”

2006年,中国陶瓷史上少有记载的尧头窑遗址得到国家的认证后,来尧头窑遗址的人一拨一拨多了起来,开着小车,背着相机,星期天、节假日,漫山漫坡,红男绿女。

“2012年,王现民担任澄城县文广局局长。他知道我比较懂尧头窑,一上任就找到我,说要好好保护和发展尧头窑遗址。”吴来宝说,当年王现民就带人去湖南长沙窑遗址考察学习,并组织力量对尧头窑遗址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设计,最终引来了千万元资金,使得尧头窑遗址逐渐有了变化。

千年窑火 燃起新希望

据吴来宝回忆,2004年他第一次陪同靳之林去尧头窑遗址考察的时候,当时只见到周铁怀一人还在坚持烧制瓷器。10月23日,记者走进尧头窑遗址时,虽然未见到因病住院的周铁怀,但发现有不少手艺人重新回到了尧头窑。

今年56岁的周新平,继承了爷爷周耀祥的瓷器制造、煅烧技术,技艺精湛。2003年,由于尧头窑不景气,周新平无奈外出打工。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市场忙活的那几年,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尧头窑的发展。2013年,看到尧头窑有了新的动静,周新平就回到村子开了一家陶瓷作坊——睿隆坊,做起了仿古瓷和现代民用瓷器。“刚回来的时候,由于好几年没做瓷器了,有点手生,周铁怀还特地过来指点我们。”周新平说。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试验,周新平成功复活了失传已久的尧头窑白釉铁花锈瓷。同时,他还前往铜川耀州窑参观学习,模仿耀州瓷的柿红釉烧制出了尧头窑的红釉瓷。“你看,我们尧头窑的瓷器,可一点都不比耀州窑的差,这红釉要更圆润呢!”周新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记者 田锡超文/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北在线-西北信息报主管主办 陕ICP备07010608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