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文阁救场忘词被叫倒好,观众和演员谁该反省自己?

[复制链接]

427

主题

427

帖子

13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5:4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周,谭家牵头办的“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系列展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出现了胡文阁忘词的一幕,在京剧迷中产生热议。

在最后一场《清河桥·摘缨会》的演出中,谭孝曾扮楚庄王,谭正岩扮唐狡及前半部楚庄王,包飞扮养由基,于帅扮斗越椒,梅庆阳扮襄老,罗帅扮先蔑,胡文阁扮许姬。中间时段,胡文阁忘词。这时倒彩四起,场面几乎无法收拾。幸亏后边谭孝曾先生“劝梓童”那句唱用尽十二分气力,博得一个正好,愣把前面倒好给压了下去。如果不是这位年届七旬的老艺术家镇场,还真不知道怎么过这个坎……

平心而论,许姬这个角色本来是由谭夫人阎桂祥扮演。谭夫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登台,作为当今梨园界少有的“男旦”,梅派嫡系传人胡文阁临危受命,救场出演,再加上这出戏属于生疏的陈年旧戏,几十年都没再搬上过舞台,种种因素叠加(全体演员此前从未接触过该戏,排练时间有限),造成了忘词这样的演出事故。

但是,这次纪念活动的总负责人谭孝曾先生对这一事件的说明,及谭正岩发布的微博,却又火上浇了一把油。提炼中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文阁不容易,你们要体谅,钻锅功劳大,忘词很正常,救场须赞美,精神记心上。

所以敢情演出忘词了还得要赞美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有人在下面留了言: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一码归一码。却被谭正岩反驳胡文阁是“德字重如千金”,让反对的群众“慢慢悟吧”。

观众本来也只是想调侃一下,吐槽一把,却在此时此刻终于愤怒了。胡文阁老师救的不是观众的场,该感恩的也不是观众。无论是累也好,急也好,你们演员之间沟通协调的事情,不该要求观众也关心。忘词就是忘词,事故就是事故,但是涉事其中的数位名家,却无一人公开对此表示出半分歉意;所发之长篇大论里,看不出对买票入场的观众有任何愧疚之心。

何等的理直气壮,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我没错”。甚至十分委屈:不就是忘个词吗,你造人家多努力吗?这届观众不行啊!

就差一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了。

无论如何,事情已经发生。观众现场给予倒彩,这是免不了的。观众喝倒彩的传统习惯,并不等于一种陋习。它有警醒、鞭策演员的作用,演员永远忘不了自己出错的一幕,所以对演出要时刻保持专注、精益求精。

现阶段中国的戏剧离观众“距离太远了”。种种原因,观众很难近距离感受到戏剧艺术的氛围。应该承认,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戏院们和普通市民之间是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的。观众既然长时间无法近距离接触戏剧和演员,那么难免会出现如下现象:在电视上抓不到你,在网上别以为没人懂戏。于是在网络端,各种激烈、过分的评论屡见不鲜,即使情有可原,也成了演员无法饶恕的罪过。可以说,远离普通观众、自我束之高阁的京剧现状,是上述现象发生的根源。而官方事后应对的无力,更是成了点燃舆论热议的导火索。

毕竟,像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这样的艺术大师都曾被观众叫过“倒好”,更何况那些有名无实,甚至欺世盗名者?而真正的艺术家,总会想着有一天把“倒好”给找补回来,把观众对自己的批评变成观众对自己的信任和崇敬;只有沽名钓誉者,才会想着法儿地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给“倒好”扳“正”吧?不管是用自己的嘴还是借那些老实人和善良人的嘴。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北在线-西北信息报主管主办 陕ICP备07010608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