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符备战 通讯员 秦凯飞)“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兴平市西城街道潘村村民马育养是2014年被确定的贫困户。几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办村干部的共同帮扶下,马育养靠着淳朴善良、踏实勤奋、不甘人后的牛劲,走上了一条致富道路,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典型代表。
走进马育养家后院时,一座约200平方米砖钢架结构宽敞的牛舍展现在眼前。牛舍内,南北两排牛栏内,10多头肉牛,并排圈在牛槽护栏上,有的正在吃草料,有的悠闲地静卧着。马育养:“你看,这里有几头,那里也有呢。”马育养乐呵呵地说道。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甘贫困的马育养和妻子康瑜,从2016年开始,靠着党的好政策和一股不甘落伍的牛劲、敢想敢做敢干的执着,仅用1年时间,就通过养殖改变了家庭境况,并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农家小日子过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2020年,马育养被西城街道党工委评为“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扶志扶智,凝聚发展共识
2016年,脱贫攻坚全面打响,马育养家被识别为当年的脱贫对象。当驻村工作队来到马育养家时,马育养的父亲叹息到:“我有残疾,儿子媳妇文化程度低,只能打零工,维持基本生活就可以了”。“我村离城近,打个零工也挺好”,马育养和妻子康瑜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帮马育养家快速脱贫成为办村扶贫干部深入思考的话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办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从尽快帮助马育养转变思想观念做起,与他结对子、交朋友、提供各类致富信息,帮他树立生活信心,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干事创业谋发展的动力。逐渐地,马育养确立了一定要硬得起腰杆、迈开脚步,依靠勤劳双手致富奔小康的想法。
精准施策,搭好产业“底色”
针对马育养家实际情况,办村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做工作,分析出他家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经过沟通协商,了解到近几年牛羊肉市场行情好,大家一致决定将发展养殖奶山羊作为马育养的脱贫致富项目,同时办村和帮扶干部立即着手帮助他解决了启动资金和技术难题。
2016年,马育养在打零工的同时开始养殖奶山羊,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他和父亲总是在羊舍奔波忙碌,妻子在从事公益岗的空闲时间也帮助喂养。经过一家人的悉心照管,奶山羊茁壮成长,当年,务工收入加上奶山羊收入,马育养家即实现了脱贫。
久久为功,筑牢脱贫“成色”
2017年底,对养殖有了一定经验的马育养,在办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购进肉牛2头,从此开始了肉牛的饲养之路。马育养深知,买牛不难,但要养好并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有实干精神。此时,得知他顾虑的街道帮扶干部,及时邀请专业技术员专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牛舍里转、清理圈舍卫生、整理圈舍杂物、查看肉牛长势就成为马育养每天的必修课,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每个细节都不放松。在他和父亲、妻子的共同照料下,饲养的肉牛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育养全家用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毅力,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2020年9月份,他根据市场情况,出售成年肉牛,在一次性还清贷款的同时实现收入2万余元。
现如今,马育养家肉牛养殖规模已扩大到了12头,除了养牛,他还扩养了羊,市值超过20万元。“预计今年出栏6头,纯收入2万多元,我家的收入越来越稳定了,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开始致富了。”每当这时,他脸上总是洋溢着满满的笑容。他说,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感谢办村和帮扶干部的关心帮助!
马育养脱贫致富的故事一直为村民们津津乐道,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坚定了依靠勤劳致富的决心。
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相信在该西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乡村振兴的强势带动下,西城大地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像马育养这样的脱贫致富能手,依靠勤劳和汗水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