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牦牛

记者11日从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基地了解到,10日中午12时40分,该基地剖腹诞生了第一头克隆牦牛,体重33.5公斤。

发布于:2025-07-12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纳米“双光子工厂”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其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这一成果将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构建提供关键支撑。

发布于:2025-07-11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关键谜题?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正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该成果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

发布于:2025-07-11

机器狗,如何参与古建保护

近年来,当地政府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开展了“智慧应县木塔”等合作项目。利用机器狗进行文保工作,就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于:2025-07-11

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北部成功开展“无人集群”科考试验

连日来,在蔚蓝色的南海北部,我国科研人员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上,成功开展了多种类型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器科考试验。

发布于:2025-07-10

守护农业“芯片”!走进种子“诺亚方舟”

盛夏时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农科东大道。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东门进入,远远就能看到一栋现代化的白色建筑。正面墙上,由“禾”与“重”组成的篆刻字“种”格外醒目。

发布于:2025-07-10

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发布于:2025-07-10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首次揭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其中,4项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发布于:2025-07-10

筑基新质生产力 十大产业领域将加强计量支撑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正式对外发布。《行动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10个重点产业领域,系统梳理了各产业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主要攻关方向和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从前沿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计量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计量根基。

发布于:2025-07-10

状态良好 神十九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2025年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60余天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

发布于:2025-07-09

研究说一种趋化因子有望用于优化人造血液生产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信号传导》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在人造血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一种趋化因子能触发红血球母细胞排出细胞核,这是红细胞发育的关键一步。新发现有望用于优化血液中红细胞的人工生产。

发布于:2025-07-09

恐龙时代琥珀中新发现菊石包裹体

中外科学家在缅甸北部胡康河谷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发现了特殊的化石组合——来自海洋的菊石与陆生或淡水节肢动物共存。此次发现是继2019年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菊石包裹体之后,第二次记录缅甸琥珀中的菊石包裹体,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古昆虫学》上。

发布于:2025-07-09

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发布于:2025-07-09

叫停!这项手术不得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发布于:2025-07-09

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已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已于9日6时42分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预定安全海域。

发布于:2025-07-09

拒绝跟风!新试点支持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如何在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并引领发展方向,已成为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发布于:2025-07-08

太赫兹+声波!我国科学家使无针血钠检测成为可能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在无针诊断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系统克服了水干扰,无需抽血或标记,实现了对活体小鼠钠水平的实时测量,并通过人体实验初步验证了其走向临床应用的潜力与可行性。

发布于:2025-07-07

看!未来宇宙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天枢寰宇(北京)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Project X:星际友好计划》航天科幻扩展现实(XR)大空间体验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幕。

发布于:2025-07-07

雷达,离生活很近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制了多型雷达产品,不仅服务于国防事业,还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

发布于:2025-07-07

新方法成功模拟特定容错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通往实用之路的一大障碍是纠正计算中产生的错误,人们需借助传统计算机对量子计算进行模拟验证,但这一任务极其复杂。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模拟特定类型的容错量子计算,攻克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项技术难题。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发布于:2025-07-07

共 1936 条 共 97 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