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符备战 通讯员 刁丽艳)在咸阳市渭城区,有这么一群可敬可佩的抗战老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我们祖国的土地,换来如今的美好生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为了聆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往事,铭记历史,奋发未来,我们有幸采访了抗战老兵冉林锁。
初见冉林锁老人,他精神矍铄,操着一口山西话,思维清晰,表达流畅,很难想象他已经97岁高龄了,谈及过往的岁月,老人记忆犹新。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一般是晚上行军,白天找个隐秘的地方休整。两条腿走得要快,走不快了就跑。吃糠咽菜,那都是好的。吃什么都有可能,吃的最多的就是高粱面做的窝窝头,那东西当天不吃完第二天都硬的能把人头砸烂。行军可不是你们的徒步旅行,因为上面有飞机,四面有枪炮,战争随时都会有,牺牲随时都存在。”
1938年,他离开家乡,14岁就参军,从此开启了他的烽火岁月。15岁时,他加入八路军115师,18岁,编入了新四军,随部队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抵抗日寇的入侵,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起当年英勇抗日的事迹难掩激动,老人仍很清楚地记得当年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时的种种情形。
“我1940年到山东,那时我们根据地在山东济宁的西北角,我们一个团,乔装成老百姓突袭鬼子。那场战役大获全胜,打得很漂亮。我们灭了140来号鬼子,100多伪军,还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其中有两门大炮。”
“鬼子是记仇的。那年春节,他们就开始了复仇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我们和那两门大炮。当地的老百姓主动上门,帮着我们把大炮装进棺材,藏了起来。后来鬼子没找到大炮,以为我们撤退了,就没再追下去了。这场战役,是我们和老百姓一起打赢的。”
在冉林锁17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百团大战,多次立功,也负伤多次,具体几次他记不清了。便说起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负伤经历。
“那是1943年,小鬼子就是会打啊,炸飞的炮弹碎片照着我的头飞来,要不是我福大命大,兴许那日就没了。”冉林锁说。
1946年,他在湖北南漳参战致残,被评为八级因战残疾军人,身体里至今还残留着弹片。他告诉我们:“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讲价钱!不挑三拣四!只要咱们党在,我就永远跟着党走!永远跟着党干!党叫打哪里,我就打哪里。”
1955年冉林锁转业后,在地方参与了29年的建筑工事,在陕建六公司离休后,一直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他很知足。
对于从抗日战争炮火中走过来的冉林锁而言,战友和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而言,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对来之不易的和平要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