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发展生姜特色产业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记礼泉县史德镇东兴村党支部书记穆军

2021-11-11 16:07:52

本报讯(记者 符备战 通讯员 吴梦凡 李昌峰)近日,在礼泉县史德镇东兴村的田间地头,每天都有近百名群众在采摘生姜。这条以“小生姜”带动“大产业”的集体经济新路子,让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生姜产业是礼泉县史德镇东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近年来发展的特色产业。该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2月,采取以“土地入股(含集体土地)+外来资金入股+技术股+社员股”的股份制形式,短短两年时间发展集体成员310户1096人,整治撂荒地850亩,建设190亩生姜基地,生产经营面积达2600亩。而在两年前,村集体经济并不是现在的光景,那时撂荒土地逐年增加,并且由于果品种植模式单一、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村民收入逐年下降,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担任村两委会干部多年的穆军开始思考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他开始探索致富新路子。

图片1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朋友老蔡提到,想找一块土地发展生姜种植。穆军听完便产生尝试的想法,他知道农民种地如果赔钱肯定会丧失信心,所以要先进行实验,要确保能让群众真正赚到钱。2019年初,他们合作进行生姜试验,并聘请了山东青州市的耿喜荣作为技术员。一年时间过去,试验田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亩产1万斤左右,批发价达到5元/斤,20亩地可带来100万元的收入。

看到生姜能有这么好的经济效益,穆军便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的名义,以整治撂荒地、老化果园为抓手,引导村民发展生姜种植190亩,当年入股的群众就人均增收了1万多元。看到部分群众尝到了种生姜的甜头,穆军便想着成立合作社,建设生姜种植基地,带领更多人增收致富。但还有部分群众持观望的态度,78岁的老干部、老党员穆云琪介绍说,村上先后开了不下10次的小会,每次开会总有个别老党员有反对意见,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认可。其中,反对意见最大的两户是因为他们的地都在基地建设范围内,穆军便多次登门与他们沟通,并发动亲属多方做思想工作,终于让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史德镇东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穆军担任理事长。

图片2

合作社运营后,财务管理是焦点。穆军积极与镇经管站对接,聘请专业人员管理账务,并建立财务监督制度,每笔开支都通过微信群及时在社员中每日公开,实现财务“在阳光下运行”。财务公开透明,社员也就放心了,入社群众越来越多,而且也引来了外来资本的入股经营,发展资金也有了保障。现在,合作社将撂荒的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整治成规范标准化的生姜基地,撂荒土地变废为宝,让全村人看到了希望。

村民穆耀亭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夫妻俩在穆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长期务工,2020年的劳务费挣了1.7万元。今年,他们将家里的10亩以土地入股,可分红2万元左右,并在春节后的撂荒地整治期间,挣到了2400元的工资。村民穆继斌家的老两口都在合作社内打零工,家里的3.5亩土地全部入股,每年土地分红1800元。他说,自己已经60多岁了,果园里的活也干不动了,果园一直撂荒,收入甚微。现在,发展生姜产业,自己也变成了全劳力,不光土地有了分红,务工也有了可观的收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生姜产业日益完善后,穆军经过考察实验,又制定出《史德镇东兴村集体经济组织2021年蔬菜蟠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再探新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我任职的这五年期内,我一定要带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把握产业为先,发展特色产业,做实做强产业基础,把我们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村、标杆村。”穆军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排头兵”让群众放心。

扫一扫分享本页